本报记者朱海洋
一生很短,奉献给一项事业,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强悍的定力。汪礼国就做到了:在学界,他功成名就,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就有13项;在政界,他当选省人大代表、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在业界,他一手将浙江省江山市的蜂业规模推至全国各县的冠位,被蜂企老板、万千蜂农奉为“蜂王”。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神人?
爱上科研
高中毕业后,凭着内招机会,刚成年的汪礼国进入江山市农业局。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汪礼国被送到了当时的浙江农大,师从刚从基层蜂场上调,之后担任浙大蜂业研究所所长的陈盛禄。在40个学时的专业课以外,汪礼国的任务是帮助导师创建蜂场。
然而,初登“蜂场”的汪礼国却被狠狠蛰了一下。他养的蜜蜂采了茶花粉,死掉了。
“茶花中毒是困扰中国蜂学界的一大难题,不怪你。”陈盛禄说。
一年学习时光告罄,带着遗憾,汪礼国回到了江山。他当然不甘心,自创实验蜂场,开始了茶花中毒的研究。
每有地方报告中毒,汪礼国便闻讯赶往。为细致观察,他常趴在蜂箱前几个小时。一次趴得久了,摘掉包在头上的衣服,霎时,暴怒的蜜蜂窜了出来,他被狠狠蛰了37口。
被蛰的结果是,汪礼国终于掌握蜜蜂中毒后的整个过程,以及具体的形态、特征。接下来就是病理学分析。由于当地条件有限,汪礼国只能趁休息日坐七八个小时的慢车,泡在省城实验室,再赶在周一上班前回到江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礼国惊喜地发现,原来导致幼虫中毒的是在茶花蜂蜜中有种叫“茶皂甙”的多分子物质。经过反复试验,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把成年蜂和幼虫分区管理,同时把茶花花粉和蜂蜜单独存放,不让幼虫吃,多喂白糖水,加喂柠檬酸、维生素、多酶片即可。
1982年,汪礼国率先发表了论文《蜜蜂茶花中毒防治初探》,困扰业界许久的难题竟然被一个年仅20岁出头的小子破解,研究成果一发布,汪礼国顿时名声大振。至此,茶花王浆和茶花花粉成功走向市场,整个采蜜期延长了40天,蜂农全年可增收20%。
成果迭出
上世纪80年代,江山蜜蜂是清一色的低产蜂种,提高产能是必经之路。汪礼国决定从种质资源入手,通过蜂种杂交来改良品种。
几年里,佳音不断,江山王浆的单产一路从最初的300多克增加到500克,又提高到800克,最后还迈过了1500克大关。
得知导师也正研究蜂种改良,汪礼国马上自告奋勇,加入到“闭锁育王技术研究”的课题组内。
不久后,新一代高产蜂王“浙农A系王浆高产蜂种”出炉,年产王浆达到4600克,有位蜂农的王浆单产竟达7600克!
蜂种改良引发了江山蜂业的一场革命,也因为这项成果,课题组摘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此时汪礼国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追花养蜂,总是看天吃饭,如果碰上连续阴雨,蜜蜂常常吃不饱。为何其他动物都有饲料,唯独蜜蜂没有?
过去,昆虫饲料只能用植物性蛋白,原因是“吃荤”后难以消化,还会有毒副作用。他另辟蹊径,在花粉、大豆内加入动物性蛋白蚕蛹粉,再辅以多酶片和维生素,惊喜地发现,上述问题竟解决了!
好几家公司慕名前来,甚至还有开价30万元一次性买断成果的。30万元在80年代中期可以在县城买上10套百平方米的住宅。
起初真有些犹豫,三思后,汪礼国决定放弃,联系上两家全国性杂志,主动公开饲料配方,大伙无不为之震惊。
30万元换成了28块钱的稿费,汪礼国却不后悔:“下雨天,看到蜂农没有因缺少蜜蜂饲料而再愁眉苦脸,那种快感和乐趣真是钱买不来的。”
跑赢“死神”
1994年盛夏,汪礼国常感口干舌燥、咽喉灼痛,脖子上长出几颗肿块。原以为是淋巴炎,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一直劝他尽快检查。可汪礼国实在太忙,两个月后,才踏进了医院大门。
医院的诊断很直白:不是淋巴癌,是鼻咽癌,已经全面转移,来得太晚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14/10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