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人间四月天 信阳品毛尖


    信阳贵为“中国毛尖之都”,茶之缘悠远,茶之蕴丰厚,茶之路坚定。进入新时代,信阳市委、市政府力推茶旅融合,茶产业焕发新活力。第27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在即,本版从信阳毛尖的发展历程、生态禀赋、品牌价值、产业富民、茶旅融合等多个角度,说优势、展成果、瞻前景,喜迎第27届信阳茶文化节的到来。

    1

    一份缘名茶之缘传千年

    缘分难得,若非天时地利人和,恐求之不得。信阳与毛尖有缘,在一场历时千年的缘分中,彼此成就,与日俱新,越系愈深。

    信阳有茶,信阳人爱茶,信阳决策者重茶。茶之于信阳,意义非凡。正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日前在信阳调研时所言,“茶产业是信阳的支柱产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做精做优茶品质、做大做强茶产业、做响做亮茶品牌,以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

    缘起:自然禀赋造就茶乡盛名

    进入4月,浉河港镇郝家冲村的汤金保忙得脚不沾地。炒茶制茶,接待茶客,昼夜连轴转并不稀奇。

    在信阳212.5万亩茶园中,春茶采摘季,如汤金保一样辛勤耕耘,收获满满的茶农不胜枚举。以茶为业,因茶致富,这种优势基于先天的自然禀赋。

    信阳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可上溯到2300年前。1915年,信阳毛尖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喜获金奖,名震海内外。自然的筛选毋庸置疑,所谓“黄金纬度”必有经典名茶,信阳不偏不倚,刚好处在优质绿茶集中的北纬30度附近。1958年,信阳毛尖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1990年,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多年来,在中国名茶第一梯队里,信阳毛尖始终稳占一席,信阳因茶而名,老区由此蝶变。

    缘深:一以贯之铸就茶节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信阳毛尖,茶叶好是优势,茶业弱则是现实。据浉河港镇老茶人周守军介绍,信阳毛尖虽然质量优良,但茶农商品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生产销售难成规模,摆在信阳毛尖面前的难题,不止一两道。

    不破不立。1992年,首届信阳茶叶节隆重开幕,开启茶业发展新纪元;2004年,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开幕式提前到4月28日,以茶文化助推茶经济;2016年,茶节名称再次回归为信阳茶文化节,节俭务实深入人心。

    第27届茶文化节开幕在即,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尚朝阳多次强调,“要围绕茶文化节,进一步完善提升各方面的工作,真正把茶节办成‘茶界的盛会、市民的节日’。”27年坚持不易,几代人勠力同心,用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铸就信阳茶文化节的金字招牌。

    缘守:全力以赴成就毛尖之都

    不是所有的绿茶都叫信阳毛尖,不是所有的毛尖产地都称得上“中国毛尖之都”。信阳当是!

    2017年4月,信阳荣膺“中国毛尖之都”的称号。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谓,恰似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认可。信阳与毛尖的缘分随之又入新境,被赋上一层牢不可破的色彩。

    没有奇迹,只有累积。如今,茶产业已是信阳的特色支柱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12.5万亩,茶叶年产值达112.4亿元,有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茶叶品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涉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6000元,茶产业在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功不可没。

    2

    一杯茶以茶为媒连世界

    春天令人期盼,信阳的春天还多了一份收获,一杯香茗氤氲着诱人的香气,正待客来;信阳的四月还多了一份热闹,一场盛会酝酿着交流的氛围,正待开启。

    搭茶节之台邀四海宾朋

    1992年5月15日,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隆重开幕。其间,洽谈招商引资项目77项,签约57项,投资总金额4.52亿元,其中中外合资项目42个,投资额4.32亿元,贸易成交总金额7.9亿元。而在普通百姓之间,围绕茶叶节组织的茶叶市场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物资交流一条街和农副产品展等展厅,让信阳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茶叶节带来的附加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茶园 红茶 绿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