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从深山搬出向幸福靠近


  从苦熬受穷到奋进新时代,新家园展新业

  “我承包的这个食用菌大棚,上半年收入超过2.4万元,到春节前第二茬菇采完,总共能收入近5万元吧。”说着崔彩朋笑得非常灿烂。自从她搬迁入住杜关镇杜荆河畔安置小区后,在与小区配套的民湾村食用菌产业基地种植代料香菇。

  崔彩朋原住在杜关镇显众村石门组,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通到大山山顶上的3间土坯房,因患肾积水她需要常年吃药,身体较弱的她以前只能在家里放羊,满打满算一年收入4000多元。搬到新家后,她在信念集团的带动下种香菇,丈夫外出打工,两人年收入近10万元,让她家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931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随便走访一户听到的都是一个励志故事。瓦窑沟乡庙上村聋哑夫妇王东红、刘银彩一家从90公里外入住到县西城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后,王东红发挥建筑技术特长,在城区工地上工作,还供女儿上了山东一所大学的本硕连读国际班,儿子在县城上学成绩优异,贫穷已远去。

  为全面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生活好”,卢氏县每个搬迁安置点至少建设一处产业基地或扶贫车间,共建设产业基地71个、扶贫车间23个、光伏电站8个,实现了安置点产业发展全覆盖。与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产业基地,带动易地搬迁户2583户10539人;扶贫车间目前已带动搬迁人口就业480户586人;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光伏电站总装机2510千瓦受益户502户,已全部并网发电。卢氏县还累计向搬迁户发放扶贫贷款4741户2.37亿元,并采取“四位一体”“政银企”等贷款模式,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贷款主体,为产业基地发放扶贫贷款44笔2.05亿元,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劳务增收、合作经营等带贫模式带动搬迁户768户。

  卢氏县还采取贫困户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劳务就业等形式,带动3500余户搬迁户就地就近创业致富;引进林海兴华食用菌加工、金海食用菌种植、科尔沁肉牛养殖、三阳畜牧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搬迁群众4200户。引进天猫、京东等电商企业52家,培育出口企业7家,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180个、“党建+电商+扶贫”示范点23个,辐射搬迁群众千余人。

  “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龙头带农户、安置点前建项目、技能培训找出路”,卢氏县实现了每个搬迁户至少有3个以上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年底,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从孤苦无助到融入和谐家园,幸福生活有质感

  兴贤里小区里138名党员全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备案编组,开展活动,服务群众。小区为民服务中心大厅里,住建、民政等9个县直单位设有服务窗口。警务室、自来水、卫生室、“双扶驿站”超市、移动联通营业部、医药批发部、农商行支行一应俱全。

  李海停是官道口镇官道口村的党支部书记,镇区易地搬迁小区在村中心的位置,搬来了全镇18个村的300多户贫困户1000余口人。“很快,大家就适应了。有我们党支部帮着,大事小事都能来找我们管,就如一个村里的人一样。”李海停说。

  同时,卢氏县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管理。易地搬迁社区推行楼长制,通过党组织提名、搬迁户推选等方式选定楼长、单元长,围绕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纠纷调解、文化活动等确定楼宇管理员、生产联络员、卫生保洁员、文化传播员、志愿宣讲员、生态绿化员等“六大员”980人,实现搬迁群众自主管理、持续发展。

  卢氏县还在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开发保安、保洁、转移就业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2000个,开展种植、养殖、园艺、烹饪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3578人次。积极开展“争创文明诚信家庭活动”,全县搬迁户中已评出“标兵户”203户、“文明户”1720户、“诚信户”3516户、“守法户”3786户。

  “我以前住在东明镇小湾村的后山上,4口人窝住在3间小土屋里,孩子上学要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现在孩子上了城里的好学校,来回还能坐公交车。”贫困户赵爱文搬到西城小区安置点后,用创业贷款在县城中心的银基购物中心开了箱包专柜,每月营业收入2万多元。她说,这好日子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满满。

  新家园、新生活,这让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着实尝到了甜头,新时代下搬迁户有了新梦想,朝着幸福再出发。如今,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家自发地在房屋客厅中挂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进入安置小区,访贫困群众,听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基地 食用菌 香菇 安全饮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