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亿级的农资市场正在形成,未来甚至具备超过十倍的增长潜力。
“虾稻共作”,一个集农民增收、循环种植、生态农业等各类时尚标签为一体的“古老产业”,正成为农资企业竞争逐鹿的“新兴市场”。
作为一种水田综合种养模式,“鱼稻共作”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是“虾稻共作”的滥觞。虽然发端于上千年前的农耕时代,但在化肥农药广受诟病的当下,这种植模式只能在争议中踯躅前行。而虾稻肥产业的爆发,急需规范标准的助力。
三倍收入:十倍潜力增量
“水稻自己种,小龙虾一起养”是当前虾稻综合种养的真实写照,是将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遵循了自然规律,创造了稻虾共生共育的生态环境,达到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的目的。国内“虾稻共作”面积正在不断激增,其深受追捧有着多方面原因。
首先,推动虾稻综合种养面积激增,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效益。这两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低迷,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自不必说,经济作物虽然好于大田作物,但种植风险极大,行情大起大落,一不小心就赔钱。“虾稻共作”既养虾,又种稻,效益相当可观。数据显示,“虾稻共作”模式发展比较成熟的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月湖村,全村412户就有350户从事“虾稻共作”,两口之家20多亩水田能实现10万~20万元的年收入。该村种养大户龚德成流转160亩水田开展“虾稻共作”,亩平均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收入近100万元,真正让农民成为让社会尊敬的职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03-16/26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