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高温造成的农作物受灾事件频发,而全球气候的变化,远比我们感觉到的更严重。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自1880年以来的13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0.85℃。到2015年,全球严重干旱面积比例升至14%。7月31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到2100年,全球温度升高超过2℃的几率高达95%。而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数据显示,1951~2012年间,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期发表的一项报告,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小麦产量预计下降6%,水稻产量下降3.2%,玉米产量下降7.4%。中国气象专家认为,从长周期来看,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规划布局、水资源利用、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等都会产生影响。
回到近期黄淮海夏玉米发生的雌穗发育畸形、结实差问题上来,虽然天气是“罪魁祸首”,但没有做好应急准备未雨绸缪也是重要原因。无论育种家还是企业都认可,没有哪个品种完美无缺,适应本地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且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就是好品种。针对气候变暖,企业和研发机构不仅要进行耐热等抗逆性品种的研发和推广,还要有针对地进行栽培管理应急措施探索。推广品种不能急功近利,出了事故怪罪天气,就可能丢了市场、砸了品牌。
同时,种业竞争激烈,品种不再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唯一利器,为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多样化、精准服务等,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联手,与气象大数据企业联手,从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做起,不失为当前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良机。
今年7月以来,针对黄淮海多地夏玉米出现雌穗发育畸形、结实差等问题,引发了业内的热烈讨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部分省市农业管理部门等鉴定认为,主要原因是玉米雌穗分化期、授粉期遇到35℃以上高温、干旱。7月底,记者随经销商和农户在河南新乡观摩某品种示范田,推广人员不断对观摩者强调:“没有完美的品种,只有适宜的品种。”的确,品种表现与地域环境、田地丰瘠等有很大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农业生产受气候的影响会越来越重。企业如果能够利用“气候服务”这个工具,变不利为有利是可能的。
热害事故并非个案
8月15~24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15个综合试验站进行了调研。调研认为,受7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温天气影响,黄淮海区域部分地块出现“香蕉”穗、苞叶短、雄穗不散粉或者花粉量少、花粒和结实性差等异常现象。山东和河南的畸形穗和结实性差现象较严重,江苏、安徽和河北仅有少量区域发生。从调研来看,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等,发生情况有差别;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种植、不同地块种植,受害程度也有差异。
另据山东嘉祥农技专家臧家臣介绍,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发生过多起玉米热害事故。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黄淮南部连续20余天高温干旱天气,安徽宿州多个品种结实率不足80%,河南某品种结实率只有5%~50%。2014年7月19~22日,山东嘉祥连续4天高温35℃以上、极端高温37.9℃,7月底~8月初,连续6天阴雨天气,灾害性天气及青枯病危害,致多个品种出现多穗、秃尖等畸形,减产严重。2016年7月下旬至8月初,河南中南部和江苏、安徽气温持续偏高,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旬极端最高气温36.7℃,花期耐高温能力较弱的品种热害较重。
实际上,玉米热害事故并非个案,今年早稻也因气候影响受灾。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解读了2017年早稻生产情况,早稻同比减产3.2%,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差、局部地区受灾较重。在早稻拔节抽穗期间,江西、湖南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不利于早稻晒田控蘖以及扬花授粉,局部地区稻谷结实率降低;收获期间,江南及华南地区遭受持续高温或强降雨天气,不利于早稻灌浆和成熟收晒,还造成品质下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0-20/26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