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构建创新体系突破种业平台


□万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累计育成新品种7000余个,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43%以上,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1991年到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7.5%,单产提高20.2%,总产提高11.1%。小麦的情况同样如此。良种繁育对粮食“十二连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粮食单产增长缓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只有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才能突破平台。

品种选育目标未瞄准市场

造成当前平台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育种机制有待创新。目前种业科研缺乏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育种单位分工不明确,科研工作重复,种业科技创新环节衔接不紧密。第二,育种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目前,中国的育种技术主要依赖传统技术,效率偏低,育种的预见性差,育种周期长,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不足。第三,突破性重要基因匮乏。新基因的发掘可以使得育种有突破性进展,尽管近年来科研投入很大,但缺乏突破性发现。

目前,中国的品种选育仍然是学院性、科研性的,不一定是市场需要的。现有品种往往都注重高水肥条件下的高产量,缺乏资源节约型、优质功能型、抗逆广适、专用型新品种,难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国际种业形势深刻变化

应该看到,国际种业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种子市场快速增长,全球化属性凸显。各大跨国种企通过改革、兼并、重组,将全球种业市场带入寡头竞争时代。

发达国家的种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研组织机制,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政府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领域,企业则投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分工明确。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明晰,管理体系健全,发达国家形成了成熟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重大前沿领域的关键性突破,将推动种业进行新一轮技术革命。我们目前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处在一个常规育种向现代育种转变的时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育种技术不断进步。种业已实现了从基础到应用、从资源到产品、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创新。跨国企业已经成为种业创新的主体,通过运用技术、资本、产业等优势,这些企业在不断强化垄断地位。

中国种业科技面临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种业科技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缺少原创性的种质资源和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组合,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现有品种难以满足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种业还未形成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品种创制、种子繁育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链条,而结合农产品品质、成本、结构等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全球市场定价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生产能力。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育种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是增强中国良种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今后,政府要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夯实种业基础,围绕产量、品质、抗性,解析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建立分子育种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同时,要保证新基因的大规模发掘,并促进新基因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偿分享,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各个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标记和芯片育种,把分子标记育种全方位推向育种实践,实现育种的高效化。同时,还必须实现常规育种技术的更新换代,推进表型组学智能化、细胞工程育种、田间测试技术信息化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最终的目标是加快品种设计研究和实践进程,加强上中下游、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联合攻关,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随着组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和完善。下一步,我们要更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基因发掘规模化、基因操作高效化、品种设计工程化、生物育种体系化”,培育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性新品种,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粮食 生物技术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