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春耕探行—优势产区如何提升优势①:“铁杆庄稼”咋样“铁”下去?


编者按: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我国一些地区成为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这些“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优化生产经营结构,区域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优化区域结构过程中,如何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面对更加优质、“绿色”的市场需求,如何加快生产方式调整,将区域资源优势切实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眼下,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推进,本报记者深入吉林、河南等优势产区,探问春耕进展,近距离观察优势产区进一步提升优势的实践。
  春耕在即,吉林省公主岭市石丰村兴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冯俊,正忙着在村里谈土地流转的事。去年在村里流转了几百垧(一垧为15亩),他今年准备扩大到三五千垧。
  “这旱涝保收的气候、这黑土,加上多年种玉米的经验,天时、地利、人和呀。”玉米没了“保护价”,“钱”景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种出来。逆势扩张,在冯俊看来却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数据显示,去年吉林省玉米生产在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总产约567亿斤,亩产达1030多斤,亩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地处黄金玉米带,吉林省将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契机,在调优调强上下功夫,打造全国玉米的核心优势产区。”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说。
  靠规模“挤”效益
  合作社种粮成本低,卖粮直接对接大企业,一斤粮比普通农户能多卖2分钱站在地头,一片黑土地连到天边,冯俊种的地真真是“一望无际”。
  “就拿秋收说,老乡雇车收粮,玉米棒拉回家脱粒,再运到我们合作社院子里,没几步路,一斤粮成本就增加了2.5分钱。”种地面积大,把账却算得入分入厘。
  冯俊种的粮在地里脱粒收割完直接拉到烘干塔烘干,随后运往大连港口。“大机械减少了收割运输环节,这一项就让一垧玉米降低成本1000多元,效益一点点挤了出来。”在合作社的大院里,籽粒直收机等大小机械近百台,日烘干量500吨的烘干塔两座。
  “去年,一垧地流转费用9000元,今年大概5000到7000元,规模效益会更可观。”冯俊是石丰村“坐地户”,为让乡亲得实惠,他尽可能把土地租金按最高标准算。
  据吉林省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一般在每垧2000—4000元,比往年下降约30%—70%。预计今年土地流转规模同比将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达到35%以上。
  吉林省还积极引导各地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经营模式,降低经营风险,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效益。
  “全村总共500垧地,去年合作社耕作了270多垧,今年达到400垧。估计明年全村的地我们不到20人就全种了。”松原市大洼镇房身村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李德文说。
  土地变股权,收益靠分红。房身村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行全程托管经营,从种到销全交给合作社,入社农户只等年终结算。
  “合作社种粮成本低,卖粮直接对接大企业,一斤粮比普通农户能多卖2分钱。”李德文说,去年每垧地效益比小农户高出3000多元。
  全程托管让李德文的合作社省去了支付大量土地流转资金的难题,经营风险由入社农户和合作社共担。合作社“轻装”运营,李德文感觉更加轻松。
  “经营主体手里的土地越多,面临的生产风险越高。这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保障政策。”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舒坤良说。
  推动节本降耗、促进规模经营,吉林省让种粮大户体量大起来,压力减下去。2016年,吉林省实施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试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5%,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实施,农业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土地 数据 强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