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棉花供给侧改革:质优才有价优


□毛树春

中国棉花生产由前几年的“洋货入市、国货入库”演化成“三量齐增”(生产量增、进口量增、库存量增),再由“三量齐增”演化成“三量齐减”(生产量减、进口量减、消费量减),目前呈现“一缺(中高端)一剩(中低端)”的新局面。因此,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品质迈向中高端,突出“优”字,落脚点是全面提升国产棉品质和效益,向产棉强国迈进。

2015年初,中国原棉库存总量1100万~1300万吨,2015年和2016年库存轮出国产棉236.3万吨。同时,棉花面积连续3年大幅缩减,原棉进口量与消费量同步减少。“三量齐减”进一步演化,出现国产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即“一缺一剩”)的新问题。虽然库存巨大,棉纺织企业仍呼吁追加配额进口美棉、澳棉。

高成本与品质不匹配

生产成本高低是评价棉花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据ICAC(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调查,中国皮棉生产成本从1997/1998年度的每公斤0.89美元增长到2012/2013年度的2.06美元,15年增长1.31倍。从15年前成本低于美、澳、印、巴棉花生产成本的30%~40%,到15年后与美相近,比澳、印、巴(0.50~1.33美元/公斤)高了0.32~1.8倍。中国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增长也最快,这15年里增长了2.7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68%,位居全球产棉大国首位。而同期澳棉生产投入资金仅增长9.8%,年均增长率仅0.67%,现金投入仅为中国的57.3%。

随着“一带一路”融合加深,中亚和南亚的棉花生产成本更低,有更多低成本原棉和棉纱线初级产品。2015年WTO部长级会议确立,“发达国家取消出口棉花补贴、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棉花将享受免关税免配额优惠政策”。从国际市场来看,未来可供中国采购的中低端品质资源更多,市场更广阔。

棉纺装备提出新需求

一是棉纺织效率提高。新型棉纺织装备的纺纱效率显著提高,纺纱系统实际加捻数从每分钟几万转提高到好几十万转;纺纱输出速度提高得更多,最高达到每分钟450米。二是不同纺纱装备对纤维品质指标的要求顺序有所不同,其中,长度和长度整齐度这一新指标比单纯长度更适合高效率纺纱。三是转杯纺纱、喷气纺纱和摩擦纺纱等新型装备都对棉纤维的清洁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原棉干净、无有害异性纤维(简称“三丝”)污染。

高品质才能优质优价

实践证实,国际棉花贸易可以实现优质优价。美棉以高品质爱字棉(SJV)闻名,澳棉则以“一国种植一个品种”闻名。比较而言,中国最缺高品质原棉。

以棉花竞争力分析,澳棉最具竞争力。

澳棉因品质高端国际市场口碑好,深受中国棉纺织企业青睐。从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中国累计进口澳棉337.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0.2%。13年平均进口单价2143.9美元(吨价,下同),高于全国进口棉均价1869.2美元的14.7%(约1731元人民币)。近40年爱字棉与中绒棉的价差扩大了60.5%,反映出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高档棉原料需求在增长。

提升品质一致性

笔者认为,发展中高端品质原棉,破解国产棉成本高、品质低问题,立足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提质为关键的供给侧改革,更有利于棉花生产保规模、保产能,满足质量的刚性需求。

在布局上,科学合理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保持合理布局:西北内陆棉区植棉规模不宜超过全国的50%、黄河流域棉区保持30%、长江中游棉区保持20%。

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品种的科学化、区域化布局,提升纤维洁净度和品质一致性。提高种子生产能力,提升种子检测能力,加强种子监管和执法能力。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培育优质原棉的产地品牌,提升品牌的带动效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皮棉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