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某些“打假”沦为恶性竞争帮凶_农资市场


3·15前后,农资打假鏖战正酣。农资市场监管牵系农民权益和粮食安全,兹事体大,正确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市场往往是复杂的,如果有人挟“农资打假” 这一公器,行“泄私愤”和打击竞争对手之实,那么不仅不会起到激浊扬清、净化市场的目的,反而会助长恶性竞争和竞相仿效,甚至引发权力寻租和腐败。最近发生的两则案例就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山东某业内知名大型磷复肥企业因被人举报,当地执法部门邀电视台一同去厂家抽查,决定暂时封存涉嫌肥料,电视台并将抽查封存过程公开曝光。其二,河南某经销商所售化肥被人举报后,当地执法大队同样携电视台到仓库现场查封取样,事后电视台公开报道了此事。
  细细分析这两则事例,作为严肃的执法行为,它在程序上存在明显的瑕疵。理论上,执法部门在最终化验结果出来之前,产品究竟合格与否、举报究竟是否属实,这些都还无法定性。在此之前,媒体擅自曝光点名是极为不妥当的。一则,如果化验结果合格,经由媒体批评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和名誉损失如何弥补;二则,即便化验不合格,但那也必须等到最终的结论出来之后,否则就是犯规抢跑。
  近些年,基层执法机构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明显增强,一些地方建立了执法部门与媒体联动的打假机制,确实震慑了造假售假分子,值得我们为此点赞。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追求结果正义而违反程序正义。在法律学上,程序正义甚至比结果正义的意义更重大,因为它为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了一套共同的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公正透明公开。
  从这个视角看,上述两则打假案例,即便最终被证明举报属实,它也违反了程序的合法性。或许有人振振有词:既然是假的,还有啥程序不程序的,结果最重要!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并非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更绝非对打假有微词,恰恰相反,笔者与广大农资经营者一样对假冒伪劣深恶痛绝,但问题是,不重视程序合法的打假最终往往会被一些人利用,沦为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不注重程序合法而导致的“打假变假打”的事例,这些年在农资行业并不鲜见。近年来,农资圈子内流行这样的顺口溜:打大不打小、打真不打假、打外(指外来企业)不打内(指当地企业)。在这些嘲讽意味浓厚的段子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在一些地方,打假的大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事实上某些势力的帮凶和保护伞。肥料圈内人应该都对这样的事例不陌生:一些人以造假售假之名向执法机构举报,接着执法机构兴师动众查封抽样,一些帮凶媒体摇旗呐喊,等这一切都尘埃消散之后,化肥销售旺季也就结束了,而往往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最终产品到底合格不合格,他们反而不关心了。
  不强调合法的打假程序,只要举报就曝光,不管举报真实性如何,这样最终难免会走向“乱打”,不仅不能起到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反而引发市场不公平竞争,而且其中常常存在权钱勾结的现象,值得警惕。一言以蔽之,农资市场监管必须尽快纳入透明化、法治化的轨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仓库 抽样 取样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