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捕捉肥料升级新趋势中微量元素:从地到人连锁缺失企业聚焦研发生产


编者按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粮食数量上已基本能满足国人需求,但粮食“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更值得关注的是,因必需微量营养素长期不足或失衡,人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但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中国“隐性饥饿”人群数量达到3亿。中微量元素肥料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越来越大。

今年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与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联合在大连召开的中微量元素国际交流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粮食的中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和生物有效性低,是人体微量元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自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稳步推进,农业从业者平衡施肥的意识逐步提高。去年,化肥“零增长”行动进入实施期,中微量元素肥料迎来了重大机遇,也成为传统肥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可以说,化肥“零增长”、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产品高产优质、土壤修复等成为中微量元素肥料发展的机遇。

毋庸讳言,当前中微量元素营养与中微肥施用关键技术研究、中微量元素肥料产业化依然存在诸多瓶颈和挑战。尽管中微肥几乎在每个企业的产品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实现中微肥与大化肥的完美“结盟”,作为配角的中微肥产业如何在化肥行业定位,事关中微肥产业乃至整个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土壤中各类中微量元素大面积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农技中心通过大量测土数据分析得出:中微量元素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在临界值以下的土壤面积分别达到64%、53%、40%、31%、48%、25%、41%、84.5%、60%。一方面是中微量元素肥料(简称中微肥)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影响了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谈到中微肥,业内人士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外的产品好,吸收利用效率高。“洋肥”优势在哪里?近日记者就该话题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大家一致认为,“洋肥”不但原料用得好,更重要的是“洋肥”非常好地利用了元素间的正交互作用。那么,“洋肥”的发展思路对中国中微肥发展有哪些启示,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本专题集纳部分专家的观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国内 需求初显锋芒

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陈明良:中微量元素添加有讲究

目前大部分进口肥料都用在经济作物上,国内中微肥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国外的研究工作、工艺都比国内更细致。不过,随着国内企业的重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以前中国土壤不太缺中微量元素,不需要补充。现在土壤里的中微量元素都被作物吸收完了,就需要补充了。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缺乏,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影响畜禽和人类健康。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应通过施肥补充。

添加中微量元素技术含量较高。中微量元素不同组分之间有拮抗作用。作物能吸收的都是活性成分,这就要求中微肥能保持活性,如果活性成分加进去之后变成非活性的,作物就没法吸收。另外还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微肥如果施用过量也容易造成毒害。因为除了硼、氯外,几乎所有中微量元素都是重金属,适量和过度的数量差异很小,临界点比较低,超量就可能产生毒害,治理起来要比大量元素困难得多。所以,中微量元素增量必须要在科学平衡施肥前提下精准把控,不可人为炒作。肥料行业应形成自律,理性促进中微肥健康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存仓教授:“双减”行动需要中微肥

目前中国耕地普遍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或潜在缺乏。把中微量元素补上来、大量元素降下去,反而能增产,这是因为中微量元素能够显著提高氮磷钾养分的利用率。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最先应用氮磷钾肥料,如今已迈入精准施肥阶段,比中国早了数十年,中国肥料行业也要往这个方向走。复合肥科技研发的核心趋势有两个:一个是降低大量元素比例,提高中微量元素比例;一个是推进无机养分与有机养分相结合。这也是国家肥药“双减”行动的必然要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微量元素 化肥 施肥 沉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