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限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农民在山里苦怕了、穷怕了。听说扶贫搬迁政策后,积极性都非常高,争相报名。”黔江区区委书记余长明说,扶贫搬迁就是要帮群众挪穷窝、斩穷根、治穷病。依据摸底情况,黔江计划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94个,目前已建成64个,安置贫困群众2.7万人,安置率超过七成。

    深度贫困户是贫困群体中最需要照顾的,也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关系到整个脱贫进度。

    “对于农村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危房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予以优先考虑,通过政策调控来兜底。”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市级专项资金采取差异化补助政策,将深度贫困户的搬迁补助从一般农户的每人8000元,提高到每人1万元,让他们搬得起、住得舒服。

    各区县在市级资金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差异化补助政策,提高对深度贫困户的补助标准,黔江、忠县、武隆、开县等区县,对特困户每户增加补助3-5万元。

    巫山县有6000多人的搬迁需要政府兜底,县财政给每户深度贫困家庭配套3万元搬迁资金,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每人5000元的搬迁补助。粗略计算,一个3口之家的贫困家庭,从市县两级可以获得7.5万元的搬迁补助款。以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建房标准计算,7.5万元足够支撑建房费用,而入住需要的装修、家电等花费,则由对口帮扶单位统筹解决。

    在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的同时,重庆探索小额贷款贴息、地票制度、干部结对帮扶、社会爱心救助等多种方式,降低搬迁门槛,帮助贫困户搬出大山。

    2013年以来,重庆市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达到45.09亿元,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1.63万人,占目标任务的103.26%。今后两年,重庆还将完成搬迁15万人,实现山区贫困人口宜搬尽搬。

    树挪死、人挪活,搬迁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刘光兵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溪镇老桥村搬迁对象户。2014年搬迁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1间老木屋和2间平板房,10余亩地种着马铃薯、玉米、红薯和果蔬等,地越种越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如今,他在龙溪镇扶贫搬迁安置点购买了120多平方米的楼房和30平方米的门面房,利用外出务工学到的技术,开始了家装创业,稳稳当当年收入10多万元。

    随着农民下山,许多过去开垦的山坡地,退耕还林种上了果树,生态得到了改善。

    有产业脱贫才有底气

    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撑的格局,瞄准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幢幢别致的二层小洋楼已陆续入住,小河绕村而转,冬日午后的黔江区中坝村静谧而美丽。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民在附近园区打工,日子过得充实。

    “搬迁农民有了事情做,才能安稳过日子。”黔江区委农工委书记姚培林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我们着力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支的格局,在特色产业选择上下功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贫困户增收找到支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高山 识别 传统农业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