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土地日趋贫瘠收益低致农民丧失种田积极性


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
 

  编者按:近年来,半月谈编辑部不断接到读者来信,讲述对于土地变化的感受:“过去,我们种的地,多肥啊,犁出来的土黑黝黝的,就像能冒出油来,现在这样的地到哪找去?地是越种越黄,越种越瘦……”“同样的一块地,10年前浇一次水能保持20天,现在浇一次水只能保持一星期,土壤的保墒性、透气性越来越差,保存水分的空间越来越小……”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土地的质量每况愈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漫灌、浅耕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大环境下,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疏离、投入减少,更把土地置于被漠视的境地。

  然而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人类不可能不依靠土地生存。本期专题带您一起关注土地,关心她的痛痒,倾听她的呼声。(《半月谈》2011年第15期)

  越种越瘦的土地

  25日下午,山东省济阳县高槐村的几名老农围坐在河边的树阴下唠闲话。弄明白了记者的采访内容后,几名老农一起感叹:“现在的地,那是大不如前了!”

  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沿岸,有800多口人,800多亩地。记者驱车在村周围实地看了看,目前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间或有一些花生、豆类作物。

  57岁的孙军华说:“我们这里过去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地瓜和花生,是周边出了名的地瓜窝子,长出来的地瓜又大又光溜,大的能有三四斤重。但是现在不行了,村里10多年没人种过地瓜了。现在地瓜价格这么好,村民都想种,但是谁也不敢种。”

  “怎么会这样呢?”记者问。

  孙军华摇摇头:“这些年土质变了,过去暄暄活活的地现在板结得刚刚的,太硬了,地瓜种下去,不仅长不大,还窟窟窿窿的,不光滑。”

  几名老农带着记者来到河对面的玉米地里,55岁的艾传水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里挖,挖了10多公分深,这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已经断了4次。“你看有多硬,要是放在20多年前,光用手都能挖二三十公分。以前翻出来的土疙瘩,用手一捏就碎,现在得用脚跺。”

  艾传水说:“以前的地不光暄,颜色也深,发黑,农民就比喻说肥得流油,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劲儿。你再看现在,地发黄发白,这就跟病人一样,脸色不好,一看就知道不健康。”

  老农们回忆,以前的地里,蚯蚓、瓢虫等益虫到处都是,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说地太‘干净’了!干净得连虫子都不生了!”孙军华补充说。

  在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情况也不容乐观。按照九等耕地分类法,湖北5000万亩常耕地中,以前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耕地总体质量处在全国前列,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基础,不愧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然而,天赋的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员梁华东出示的一张“土壤调查和地力评价”图表,直观地反映出湖北耕地面临的危机。这张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对比30年前的数据,高产的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劣质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

  数据是单调的,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众多辛勤农户眼睁睁看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日益退化乃至废弃,那些痛苦是有温度的,是真实可感的。

  在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告诉记者,他家的耕地10年前还比较肥沃,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即使这样,洋芋的病害也非常严重,玉米则连续几年都出现白叶病,产量逐年降低。他家邻居的地比他的还要差,先死烟叶,后死玉米,现在连洋芋也长不活了,只能弃耕撂荒。

  当地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土壤酸化带来的恶果。2010年,农业部门曾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宣恩县采集了3070个地块的样品,发现当地土壤PH值平均达到5.5,其中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样品239个,占样品总量的7.79%。这表明部分地块酸化严重,已不适宜一般农作物的生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土地 耕地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