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要览: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寒门子弟远离高校的背后,是这三个阶段都失去了公平。
新闻背景: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8月6日南方周末)
网言网语:
网友: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城乡有别,农村子弟从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网友:别说是北大、清华,其他重点大学也一样,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是社会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没有好学校、好师资,没有加分的特长与优势。
网友:纵然读书学习刻苦刻苦再刻苦,失了教育资源之“水”的鲤鱼,即使拼了命也很难跳龙门。
网友:怕什么,李嘉诚上过大学吗?现在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愿意上大学,没后台没关系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是浪费时间和学费
网友:现在的学校都只讲钱钱钱三个字,想读好点的学校难,如果没钱。普通学校和重点差距太大了。
网友:起跑线的差距,家庭背景的差距造成了,农村孩子读的学校没有城市的孩子好,见识没有城市孩子广,另外,高考不少城市孩子还可以加分。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
媒体论道:
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再丰盛的年华叠加,农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时间,农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座座独木桥上奋勇搏杀完成跳“农门”。可现在,这一跳“农门”的通道并不顺畅。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专家称,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高校越来越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底层人民,但现在看到的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穷孩子越来越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仍不可逆转地向发达地区集中。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或实践问题,而是一个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特殊问题,包括资源配置的权力运作、阶层分化的新元素介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等等。
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寒门子弟远离高校的背后,是这三个阶段都失去了公平。这便是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果的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依据城市标准形成的各方面生活成本却是统一的,以此形成遏制农村子弟上升希望的城乡剪刀差。
剪刀差不光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教育资源不均衡上,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权利差距。因为有权利才会有机会,机会平等要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以起点和过程不公平为标志的机会不平等,折射出公共政策选择上的偏差。
这偏差,仅在教育一方面,就造成很多寒门子弟都放弃高考,或成为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或守着本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复制着父辈们的命运。即便如此,那些被社会遏制上升的寒门子弟,依旧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但是,我们确实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走出农村,早已是必然而且应然的结果,谁也无法逃避。可从农村到城市,存在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一距离,不仅仅指空间,还指时间和心理,更是指消除城乡权利隔阂和资源配置平等的距离,这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也绝非靠一个人奋斗18年来改变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09/5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