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职业农民或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


  主持人:农民日报记者宁启文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未来中国谁来种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出生在农村的80后、90后们怀揣希望,离开农村到城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荣和梦想,将身后那片无比辽阔和充满希望的田野留给了自己的父辈们。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长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期对话,我们专门请来了朱启臻教授,请他分析农民离土的原因、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未来我国农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主持人:农民离开土地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容回避。尤其是80后、90后一代农民,他们更加眷恋城市生活,而对土地不像父辈那样充满感情。请你谈谈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有哪些?

  嘉宾: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领域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这一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城乡存在的巨大差异。

  首先,从事农业劳动不仅收入低,劳作辛苦,还承担着巨大的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民为农作物收成担惊受怕,他们担心收成少,即使农业获得好收成农民又为卖而发愁,于是农民就背井离乡大规模流向城镇中那些收入更稳定的职业领域。

  其次,城市有人们羡慕的繁荣、便捷的生活条件、完善的公共服务,成为农村年轻人梦想的天堂,他们或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为让后代享受良好的教育,或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坚定了他们彻底离开乡村的决心。

  再次,教育环境营造了只有离开农村才光荣的社会心理氛围,也成为农村青年离开乡村的重要推力。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或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是“光荣”的,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是“丢人”的。“不会有姑娘愿意嫁给留在农村种地的年轻人”,这种社会心理成为年轻人逃离乡村的重要动因之一。

  主持人:从现实的情况看,年轻人因为向往城市,纷纷选择了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和发展。你们的调查显示哪些人留在了农村?

  嘉宾:过去我们常用“386199”来形容留守农村的主体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但是调查发现,这些年举家外迁的农户越来越多,妇女大都随着丈夫进城打工,儿童也随着父母进入城镇读书,留在农村的主体是老年人。

  在我们调查的乡村,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有的老人已经80多岁还在从事农业生产。一个53岁的农民告诉我们说“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乡村劳动力的短缺已经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过去谁家盖房子,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来帮忙,几天就可以把房子盖好,现在花钱雇人都很困难,一个农户的房子盖了两年才盖完,就是“找不到人,干干停停”。农忙时雇人就更困难了。在农村农忙时雇人的工资一年一个台阶地长,2008年每个劳动力一天工钱是60~70元,2009年长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还要管饭和香烟,“就是这样还雇不到人呢!”

  在农村也有一些年轻些的劳动力,那是暂时留在农村或照顾老人,或照顾自己的小孩,他们大多表示“条件允许了,还会外出打工”。他们并不是稳定的农业劳动力。

  主持人:如果农业劳动力的主体是中老年人,这对农业生产会产生的影响不能小觑。请你分析一下,乡村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嘉宾:中老年人因为有过挨饿的经历,因此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珍惜粮食,勤奋耕耘,每年都期盼着农业大丰收。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中国农业生产。我们所到之处,看到勤劳的老农民把地料理得十分精细,田边、地头、甚至道路的两边都种满了庄稼和蔬菜。但是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老年农民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已经力不从心,劳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地种越来越艰难,以至于他们望地兴叹:“年轻人都不愿种地,将来人们吃啥呢?”

  调查发现,老年农民种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复种指数,原来种两季作物,现在只种一季,如以前种玉米和小麦,一年两熟,现在只选择种玉米,原来种双季稻,现在改为单季稻;二是粗放经营,许多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的原因,无法进行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只管播种和收获,实行粗放管理;三是撂荒,尽管撂荒地相对数量并不多,但撂荒现象在一些地区较普遍。老年人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水地耕种,离家远的和旱地则选择了撂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土地 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