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通胀还是控粮价?
除非出现囤积居奇、蓄意炒作,粮价异常波动的情况,政府应该顺应粮食价格合理上涨的基本趋势,无需出手干预记者
刘琳 徐淑君
2011年下半年首月,大街小巷食品价签的坚挺告诉消费者,助推CPI上行的主力——食品价格仍然涨势不减。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不久前曾对未来中国通胀形势做出“四九”预估,即4%的通胀水平对应9%的经济增速。但现在看,很可能“十二五”进入“五九”模式,即5%左右的通胀水平对应9%左右的经济增速。其背后是成本推动型下的中国通胀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年中时前往江苏淮安、安徽滁州和湖北荆州等粮食主产地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夏粮总产量持平略减,但是受到成本上升、供需不平衡、国家调控能力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后市看涨,很可能将为未来数月中国CPI的上行提供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由粮食价格推动物价上涨,可能成为长期趋势。粮食价格进入了上涨周期,主要推动因素来源于种粮成本的快速提高。
业内人士指出,宏观调控政策应顺应粮价上升的必然趋势,保护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民的种粮收益。
同时通货膨胀根源来自于流动性泛滥,粮价上涨与整体性通货膨胀没有直接联系。
当局应弱化粮食价格上升和短期波动时宏观调控的影响。政策重点应放在加强鼓励粮食生产的力度上,增加有效供应。调控通胀不应理解为打压粮价。
持粮观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2011年粮价预期进一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种粮成本明显提高。
江苏、安徽一带与2010年相比,当地小麦种子价格涨幅超过30%,复合肥等肥料价格涨幅均在20%以上,而机耕、机播、机收等服务费上涨 15%。人工费上涨幅度更高,有的地区则高达25%。2011年,亩均成本比2010年上涨达到80元到90元,同比增幅为15%到18%。
为弥补不断攀升的种粮成本,并期望获得合理利润,农户对粮价的预期逐步提高。目前,正值小麦新粮上市期,农户普遍对粮价预期较高,希望能够弥补不断攀升的种粮成本。部分产区农户一改过去集中售粮的习惯,转为持粮观望、放缓售粮节奏,期待有更好的售粮价格。优质稻谷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为6%,粳稻价格同比涨幅达到4.8%。
玉米价格上升势头更为迅猛,甚至一反玉米价格普遍低于小麦价格的常规,与小麦价格形成倒挂。程国强表示,目前安徽、湖北等地的玉米销售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约30%。
目前,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普遍认为,一方面干旱、低温导致小麦总产量持平略减;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不断走高,饲料企业将增加小麦的使用量,对玉米实施替代,从而小麦需求可能也将显著增加。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前几个月的旱情,对今年秋粮产量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购销主体对后期粮价看涨预期,进一步提高。
未来数月,原粮供应的渠道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可能促使粮食加工企业加大自主收购力度。
程国强表示,政策性粮食竞拍销售,已经成为粮食加工企业原粮重要来源渠道。但是在2010年,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大幅减少,而2011年启动政策性收购的可能性又比较小,因此加工企业加大自主收购力度已成必然。
“粮食生产和供应链条上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必然将最终传导至下游终端产品,增加社会总成本,为食品价格的上升带来更多刺激因素。”程国强说。
但由于前期收购信贷资金等因素的约束,今年小麦收购市场略显平静,除了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卖粮节奏相对放慢外,一些加工企业、贸易商或吸取去年抢粮而蒙受亏损的教训,今年入市也比较谨慎,收购也有所放缓。程国强认为,这或许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效应的体现:若中储粮不进行托市收购,其他收购主体或难以确定市场标杆,市场预期反而左右不定。
调控能力减弱
2010年,国家加大粮食市场调控的频度和力度,投放了大量政策性粮油,但通过政策性收储纳入国家可掌控的粮源较少,导致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
粮食库存处于低位的同时,2011年以来,粮食企业收储能力也逐渐趋弱。由于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其收储资金普遍比较紧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09/5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