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村金融体制,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农村金融供给与信贷约束
我国长期执行的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定了金融业事实上执行了牺牲农村金融保城市金融、抽调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开放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政策取向有所变化,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正规的农村信贷渠道主要有四类: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具体包括六家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虽然农业与农村相关贷款的投放近年来大幅度增长,但直接用于农户和农村企业发展的贷款的相对比例比2002 年初甚至还有所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05 年开展了百村农村金融调查。在1962 户有效样本农户中,60.65%的农户有资金融入需要,32.67% 的农户获得了信用社贷款,而且信用社对有金融需求农户的贷款满足率达到48.36%(即有借贷需求农户中获得信用社贷款农户的比重);而如果考虑农户的申贷获得率,信用社对申请贷款的农户信贷满足率进一步提高到74.19%(即实际获得信用社贷款农户占申请过贷款农户的比重)。但通过深入分析则可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仍不容乐观。
(一)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正规诉求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在有借贷需要的1190 户农户中,462 户(占38.82%)农户根本就没有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而且这其中又有143 户农户最希望的信贷渠道是信用社(占有借贷需要农户的11.20%,占有借贷需要而不申请正规贷款农户的31.85%)。这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不能获得正规金融的满足,反映了正规金融与农户现实需求间存在的结构矛盾。其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正规贷款交易成本过高。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利率不仅高于其它银行的利率,甚至还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调查中有39.92% 的农户都认为信用社的利率太高了。而且,一些地区的信用社还要求“先入股,再贷款”,农户和企业为了获得贷款,除了支付贷款利息,还需要从贷款额中扣缴5% ~ 10% 的股金,从而使正规贷款的实际资金成本增加到了10% 以上。从相对成本来看,目前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规模偏小,相对于其所能够发挥的资金效用来说,正规贷款的交易成本偏高。为了获得贷款,农户还需要履行比较复杂的贷款手续,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承受严格的期限要求和还款约束,甚至还要多方寻求关系或担保人等。相当大部分农村资金需求者认为,为获得那么一点资金如此麻烦不值得,不如直接向亲友和其他私人借款方便。
二是农户对正规贷款的获得没有信心。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正规贷款获得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正规贷款要求抵押和担保,以及正规信贷存在关系配给的现象,农户对正规贷款的获得存在消极的预期。
(二)农村信贷需求者普遍遭受正规信贷规模的约束
在评价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时,不仅要看其覆盖范围,还要看满足的程度,即获得贷款的农户其资金需求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满足。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上更追求覆盖面,特别是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小额贷款发放户数成为信用社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且大部分信用社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对大额贷款的发放比较慎重,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且资金需求者申请的贷款金额通常被大幅度压缩。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资金需求者都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约束,即获得的贷款规模小于其资金需求的规模。68.9% 的农户所期望的借款金额都在5000 元以上,然而农户所实际获得的680笔正规借款中,48.9% 的借款规模都小于5000 元。54.5% 的农户认为信用社给予的授信额度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而从企业来看,正规金融对其的信贷规模约束就更为普遍。此次调查中,100 个企业回答了在现有利率下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数额,其平均值为87 万元。从需求满足程度看,信用社对企业期望贷款额度的满足程度平均值仅为15.5%(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额的比重)。这说明大部分企业都有受到正规信贷规模的限制,而且信贷规模约束程度很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16/4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