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假劣农资坑农为何屡禁不止


种子、化肥、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上造假、售假违法行为的首选目标。“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一基本常识相信制假售假者都明白,但为何假劣农资还屡屡出现呢?

  利益驱动是农资造假屡禁不止的内因。假劣农资生产工艺简单,造假成本低廉。比如,用量较大的复混肥料,其造假工艺比较简单,生产设备简陋。制假者买入氮肥、磷肥、钾肥,掺进大量的泥土石粉,通过机械混匀,包装成“某厂生产”或“某国产”,鱼目混珠,便成了“价廉物美”的复混肥料。这些假劣农资的造假成本和风险低,利润高,打假行动过后又卷土重来。

  科普不能到位,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一个有机可乘的市场。一些监管、农资等相关部门没有尽到各自的职责,而绝大部分农民严重缺乏识假辨假知识和能力,在售假者夸大其词的宣传下,农民偏听偏信,购买时又没有索要购买凭证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致使造假者有机可乘。

  法律不够健全,经营主体混乱,这为制假售假搭建了一个桥梁。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对农资经营者的资格要求也相对宽松,他们是直接面对农村、农民,是农资的销售终端。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农资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无法分辨真假农资,无法向农民提供应有的服务。经营主体的混乱使农民的选择也混乱了,制假售假者得以乘虚而入。

  “源头打假”不力,“终端打假”难打,这助长了制假售假者造假之风。农资打假主要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这些部门都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行使着明确的监管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职能重叠、监管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至于农资销售终端,由于遍布农村,点多面广,加上地方各农资执法部门经费缺乏、检测设备落后,假冒产品信息不足,职能重叠,多头执法,你看我我看你,致使“终端打假”存在空白点。作者:赵文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制假售假 重叠 农业生产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