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喊赔本生产,经销商说没利可赚,种田农民抱怨价格太高”。目前,农资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没有一家高兴满意的。虽然眼下陕西省农田用肥高峰期已过,但陕西省化肥市场价格总体仍在高位震荡。
据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近日对陕西省大荔县、兴平市、凤翔县、勉县、汉滨区5个农资监测点的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显示:与前期比较,尿素价格每吨比24日上涨10元,目前全省均价每吨为1880元;农膜价格较为平稳,高压聚乙烯棚膜、地膜价格均与24日基本持平,目前全省均价每吨分别为12400元、11900元;农药价格则稳中有降,敌敌畏降幅1.00%,氧化乐果降幅0.98%。
农资涨价的“直接受害者”是农民,记者从省物价局成本队了解到,因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等都较上年有所上涨,以致陕西省今年小麦、玉米、中籼稻、烤烟、棉花的总成本分别较去年上涨3.55%、8.47%、4.74%、5.85%、1.21%,“粮食直补和粮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全被高价化肥吃掉了”的说法代表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按说,农资涨价最直接的“得利者”非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莫属。而事实上——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也“叫苦”
农资价格上涨,“受伤害”的不只是农民,一些正规的化肥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也纷纷声称,他们的利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一方面,农资生产的原材料、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农资价格不确定性增多,一些生产企业不敢或不愿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农资价格涨而不跌,农民“持币待购”,经销商也成为“受害者”。
记者从省物价局了解到,农资价格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上游产品涨价。石油、天然气、煤炭是农资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自去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剧烈,导致化工产品普遍涨价。国际化肥市场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拉升了国内价格。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态势下,国外一些大型化肥厂被迫停产、转产或停产,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整体趋涨。同时,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也是拉升农资价格的重要因素。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和“一号文件”等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面积扩大,农资需求也相应增加。
记者在陕西亨通连锁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副总裁刘平华谈到涨价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显得很无奈。他说,因为化肥涨价,土地吃不起“细粮”而改吃“粗粮”,农民开始选择较便宜的碳铵与磷肥,今年亨通连锁的高效肥销售量比往年减少1/3多,而有些偏远地区今年春季高效肥用量甚至减少了2/3。同时,化肥生产企业因原料煤炭紧俏,运输上铁路车皮计划难要,加之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致使一些生产企业不能也不敢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从去年开始采取“饥饿疗法”,有效控制市场。
“最高限价”挡不住农资涨价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从国家到省上接连出台对化肥市场的调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尿素进行严格限价。但是化肥的价格还是一路飙升。为何“最高限价”等措施挡不住农资价格上涨的势头?
在限价令下,企业“变通”的方法五花八门。亨通集团副总裁刘平华说,价格根本不可能限制住,因为原料的价格限不住,国家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靠行政手段控制煤、电、油、运的价格。因为限价,省内大的生产企业将化肥出到省外卖,外省企业因限价低又不愿进来,以致陕西省化肥需求旺盛,库存量小,化肥紧缺,必然造成价格只升不跌。另外,生产企业因车皮紧,经销商因化肥资源紧而竞相花高价,企业把这些花费计入成本,变成价格,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目前化肥经营的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农资价格调控应兼顾各方利益
化肥价格事关各方利益,必须统筹兼顾。当前农民对农资涨价的抱怨很多,为了落实中央政策,照顾农民利益,国家及省上出台调控政策,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但化肥价格是把“双刃剑”,适当控制化肥价格维护农民利益是正确的,但也要考虑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否则会影响生产,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在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涨的情况下,生产企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既保证化肥企业正常生产,增加供给,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又能把化肥零售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价位,防止价格过快上涨,是摆在宏观调控部门面前的“两难”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5-6-8/20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