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资涨价是个危险信号


●彭兴庭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吉林省农民2005年扩大再生产的欲望指数下降了近4.2个百分点。

  吉林省去年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余元,再加上粮价上涨,两项合计,全省农民的非物质保证性增收达到了623.76元。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吉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69.6元,这样比较,2004年吉林农民不但没有增收,反而减收154.16元。自国务院去年相继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也使得去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但是,现在看来,粮食增产了,农民却没有增收。

  粮食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性物质,事关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粮食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而且粮食在经济学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供给弹性大但需求弹性却很小。粮食价格的下降会引起供给的大幅减少,反之亦然。但是,十三亿人民都要吃饱饭,价格再怎么上涨或下跌,国人对粮食的消费总会保持一个均衡的数量。正因为如此,粮食产量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国家必须长期保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然而,这得依靠利益杠杆,只有让农民有利可图,农民才有种粮的积极性。可是面对这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丰收悖论”,正因为粮食“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很小”,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按道理说,去年粮食价格上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该上升才是。是的,粮食价格是上涨了,但粮价走着涨,农资却跑着涨。据报道,在吉林省长春市,种子价格上涨了50%,尿素价格上涨了23.2%,国产二铵价格上涨了16%,进口二铵价格上涨了20%,复合肥价格上涨了31.2%。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粮价上涨的背后,最终获利最大的不是粮农,而是粮商,“种粮的喝汤,倒粮的吃肉”。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使得其在市场中“话语权”极其微弱,甚至无权选择粮食到底卖给谁。博弈角色的缺席,再加农民信息不灵通,又急于回收资金以备来年生产之需,使得农民在整个粮食流通环节中分得的利润最少。

  新华社早前曾播发了一篇调查《化肥涨价,到底肥了谁》。报道披露,化肥价格节节攀升,不但农民受损,而且化肥厂商也没有真正获利。原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被一些中间环节“截留”,成为地方、部门利益。农资上涨背后是原来是“有形之手”在与民争利。其实,笔者以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需要的倒不是国家能给多少补贴,能给多少优惠,这些不仅是暂时的,摊到九亿农民身上,其实也少得可怜。农民更需要的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的要求本无可厚非,然而,他们却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盘剥。在这种情况,农民的“生产性努力”一旦遭到其他“分配性努力”的化解,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焉有不降之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仅靠补贴,、优惠是不够的,政府更重要责任的是营造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三农专家温铁军曾提出,“汝果欲支农,则功夫在农外”,诚哉斯言。(03)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化肥 政策措施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