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十三五”,农膜发展“两手都要硬”


同时,随着设施园艺的转型升级,农膜产业必须大力推进耐候功能膜的升级换代。“十三五”时期,以下三种功能膜的需求会大大增加。

———高端耐候功能膜。随着设施骨架的普及,国内对长寿、超长寿的功能膜的需求明显增强。目前的农膜使用大都是一年一换,原因一是这样的农膜一次性投入低,二是空气条件差,污染比较严重,一年一换能够保证透光性。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现在连更换大棚薄膜的劳动力都不好找了,导致人工成本急剧增加。国外普遍使用寿命为三五年的农膜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换不起,中国的趋势也是这样。功能膜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需求,开发多功能、高性能、长寿命(寿命在三年以上、透光性没有明显改变、流滴消除性能够保持)、功能与寿命同步的农膜。

———专用耐候功能膜。目前一般都是通用薄膜,不管是种黄瓜、辣椒、还是养花卉都是同一种膜,以后肯定不会这样。因为不同的作物对光质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光质对农作物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满足不同作物对光质特殊要求的功能膜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张真和解释说,对于一般的作物,绿光是无效的,但对于生姜正好相反,所以要想提高生姜产量就需要在农膜中添加能将太阳光转成绿光的转光剂。对于一般的果蔬类作物,红光可以增加产量,通过转光技术增加红光的供给量从而有效提高产量。而蓝光、紫光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功能。种植花卉需要散光环境,棚膜就要求具有散光性能。

———特殊耐候功能膜。抗农药、抗苔藓、高效长效转光、漫散射、抗病、抗高温、高阻隔。随着设施生产的普及,高浓度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大气酸雨问题越来越重,所以抗农药防老剂应该作为主要助剂来使用。南方地区苔藓导致农膜透光率下降,开发抗苔藓性能的农膜也值得重视。

“中国现有的功能膜性能还不能满足农业的要求,比如目前的农膜转光效率低,直观效果不明显,农民不认可。开发长效高效转光剂成为当务之急。”张真和指出。

三大措施解决地膜残留污染

大力发展农膜产业,有一个问题不能被忽视,就是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成为“十三五”时期农膜产业的重中之重。

据张真和介绍,国家现在主要有三大措施来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第一是修订国标。标准修订的方向就是耐老化、易回收。目前GB13735-1992《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已修订完毕,即将审定。国标中把普通地膜的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并且要求使用后能够完整地回收,回收比例要求在80%以上。

但是业内人士对新国标能否被落实抱怀疑态度。张真和指出,原国标规定地膜厚度为0.008毫米,但实际上农民大量使用的是厚度为0.004毫米和0.005毫米超薄地膜。现在新标准将厚度提高了,是否能执行下去?谁来保证执行?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废旧地膜回收使用是否可行,业内专家也有不同看法。秦立洁告诉记者,将回收的耐老化地膜掺混到新料里,把新料的性能都降低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年轻一代的农民,不再愿意向他们的父辈那样辛苦,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地里捡拾废旧农膜,一亩地捡好几天这样的事儿是不肯做的。他们正在向农业工人转型,上班来、下班走,自然是什么最简便,什么最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方法。

基于以上观点,第二个措施即研发推广可降解地膜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最值得大众期待。张真和表示,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坚持不懈进行示范推广。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已经联合进行了三年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实验研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作物上达到效果,推广难题主要是成本太高。成本比普通聚乙烯地膜大概要高出3~5倍。目前可以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作物上或是在某些地区试验示范,比如在烟草上,比如在新疆建设兵团做示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园艺 温室 生物降解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