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三五”,农膜发展“两手都要硬”

网友投稿  2015-11-27  互联网

江苏宜兴市任墅村村民张成学的草莓大棚(本报记者杜晓枫摄)

□本报记者原小瑛

要保证收入稳定,必须设施种菜。这已是广大菜农的共识。2014年,中国蔬菜种植产业总体形势是增产减收,纯收入减少了14.8%,但是设施蔬菜收入则比较稳定,纯收入仅减少3%。“十三五”期间,设施农业的面积还将持续扩大,到“十三五”末,全国设施园艺的面积预计将达到7000万~7500万亩。这些利好因素使得农用薄膜产业的市场前景被看好。

被看好并不等于不需要进步,恰恰相反,目前农膜产品的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的要求,转型升级是箭在弦上。近日,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农用塑料制品分会的2015年年会在河南信阳举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开发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农膜和可降解农膜迫在眉睫。

设施园艺带动农膜持续向好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在农塑制品分会的年会上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设施园艺仍然处在上升区间。2014年,设施园艺的应用面积为6160万亩,2015年预计在面积在6350万亩以上。

目前,中国设施园艺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占了将近95%。但从国外的情况看,蔬菜占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荷兰是设施园艺发展最好的国家,蔬菜仅占40%。设施园艺同样发展得很好的日本,蔬菜也只占70%。如果中国也把果树、花卉以及其他的园艺产品用设施来生产的话,设施园艺发展的空间相当大。因此,农膜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农塑制品分会会长秦立洁介绍说,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大棚种植技术在农村普遍推广,农膜销量呈现旺盛需求态势。据统计,农膜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元。2014年全国农膜产量超过240万吨,2015年预计将突破260万吨。

当前的中国农膜市场已经受到国际化工巨头的关注。在此次农塑制品分会的年会上,巴斯夫、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等跨国公司的相关技术专家都介绍了各自的高性能产品在农膜中的应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巨头公司对中国的农膜市场都非常重视。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市场开发经理李晶告诉记者,陶氏化学非常看好中国农膜市场的前景,一直致力于研发高性能的树脂产品推动农膜的发展。

张真和强调,农用塑料制品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朝阳产业。目前,国家正在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015~2020年将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给农用塑料制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塑料企业特别是农膜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开拓创新,以实现更大的发展。

发展功能性农膜大势所趋

值得农膜企业关注的是,“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推动设施园艺转型升级,农膜产业要及时跟进。设施园艺首要进行的就是棚室结构的升级改造。中国的日光温室在“十三五”可能会迎来重大变革。

“拿日光温室来说,各地的构造千差万别,高的矮的、宽的窄的、深的浅的,现在粗制滥造的骨架对功能膜的破坏相当严重。”张真和指出,从“十三五”开始,中国的设施园艺标准化程度会有很大的提高,规范的钢构件的设施园艺的比例会大幅度提升。

“以荷兰为例,其设施农业以玻璃温室为主要特征。中国目前设计的阳光温室的采光材料是玻璃,但是很可能将来换成日本使用的氟树脂塑料,可以连续使用15~20年的塑料薄膜。”张真和解释说,因为玻璃太沉,而且温室的骨架稍微变型,玻璃就破碎了,而塑料薄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沿海地区已经全部把玻璃温室替换成氟树脂温室了,中国也会走这条路。农膜企业要满足设施园艺技术发展对农膜提出来的新要求。

同时,随着设施园艺的转型升级,农膜产业必须大力推进耐候功能膜的升级换代。“十三五”时期,以下三种功能膜的需求会大大增加。

———高端耐候功能膜。随着设施骨架的普及,国内对长寿、超长寿的功能膜的需求明显增强。目前的农膜使用大都是一年一换,原因一是这样的农膜一次性投入低,二是空气条件差,污染比较严重,一年一换能够保证透光性。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现在连更换大棚薄膜的劳动力都不好找了,导致人工成本急剧增加。国外普遍使用寿命为三五年的农膜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换不起,中国的趋势也是这样。功能膜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需求,开发多功能、高性能、长寿命(寿命在三年以上、透光性没有明显改变、流滴消除性能够保持)、功能与寿命同步的农膜。

———专用耐候功能膜。目前一般都是通用薄膜,不管是种黄瓜、辣椒、还是养花卉都是同一种膜,以后肯定不会这样。因为不同的作物对光质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光质对农作物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满足不同作物对光质特殊要求的功能膜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张真和解释说,对于一般的作物,绿光是无效的,但对于生姜正好相反,所以要想提高生姜产量就需要在农膜中添加能将太阳光转成绿光的转光剂。对于一般的果蔬类作物,红光可以增加产量,通过转光技术增加红光的供给量从而有效提高产量。而蓝光、紫光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功能。种植花卉需要散光环境,棚膜就要求具有散光性能。

———特殊耐候功能膜。抗农药、抗苔藓、高效长效转光、漫散射、抗病、抗高温、高阻隔。随着设施生产的普及,高浓度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大气酸雨问题越来越重,所以抗农药防老剂应该作为主要助剂来使用。南方地区苔藓导致农膜透光率下降,开发抗苔藓性能的农膜也值得重视。

“中国现有的功能膜性能还不能满足农业的要求,比如目前的农膜转光效率低,直观效果不明显,农民不认可。开发长效高效转光剂成为当务之急。”张真和指出。

三大措施解决地膜残留污染

大力发展农膜产业,有一个问题不能被忽视,就是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成为“十三五”时期农膜产业的重中之重。

据张真和介绍,国家现在主要有三大措施来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第一是修订国标。标准修订的方向就是耐老化、易回收。目前GB13735-1992《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已修订完毕,即将审定。国标中把普通地膜的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并且要求使用后能够完整地回收,回收比例要求在80%以上。

但是业内人士对新国标能否被落实抱怀疑态度。张真和指出,原国标规定地膜厚度为0.008毫米,但实际上农民大量使用的是厚度为0.004毫米和0.005毫米超薄地膜。现在新标准将厚度提高了,是否能执行下去?谁来保证执行?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废旧地膜回收使用是否可行,业内专家也有不同看法。秦立洁告诉记者,将回收的耐老化地膜掺混到新料里,把新料的性能都降低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年轻一代的农民,不再愿意向他们的父辈那样辛苦,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地里捡拾废旧农膜,一亩地捡好几天这样的事儿是不肯做的。他们正在向农业工人转型,上班来、下班走,自然是什么最简便,什么最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方法。

基于以上观点,第二个措施即研发推广可降解地膜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最值得大众期待。张真和表示,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坚持不懈进行示范推广。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已经联合进行了三年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实验研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作物上达到效果,推广难题主要是成本太高。成本比普通聚乙烯地膜大概要高出3~5倍。目前可以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作物上或是在某些地区试验示范,比如在烟草上,比如在新疆建设兵团做示范。

“可降解地膜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成本,在西北地区还有保墒抗旱的问题没有解决,还需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张真和表示。

除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技术路线,还有一种技术是光/热氧化降解地膜。目前此种技术存在重大争议。在欧洲,该项技术被完全否定,理由是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张真和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于土壤来说,并不一定需要地膜完全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对土壤不构成物理和化学的污染就可以。我认为应该继续研究光/热氧化降解技术,如果这条路走通了,还是可行的路。”张真和表示,这种技术路线被论证过,成本只会比原来聚乙烯膜的成本增加30%~50%。如果把普通地膜回收的成本算上,农民的投入不仅不会增加还会减少。

第三是各级政府需出台扶持政策。首先要进行补贴政策,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因采用环保型地膜而增加覆盖栽培成本,避免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因禁止生产销售0.01毫米以下厚度的聚乙烯地膜而徘徊萎缩。其次还要大力扶持,对从事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和生物降解树脂合成的企业(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享受大工业电价等优惠政策。据介绍,国家已经投入2亿元在支持一些地方农用塑料企业回收废旧塑料。再次是加大以消除地膜污染为目标的农业清洁生产和生物降解地膜示范专项的资金规模,扩大项目的覆盖面。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11-27/30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