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绵平,1934年11月生,福建省漳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局任。1957年调入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先后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专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分队长。现任国际盐湖学会主席,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执行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主席。
成果
在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部成果奖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矿部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工程技术光华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他为建立我国第一个钾盐基地和锂盐湖产业作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盐湖科学矿业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郑绵平
找钾之路漫漫 吾在上下求索
1934年11月,郑绵平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童年时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之际。父亲和老师对他的教诲使他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1956年各部委成立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的郑绵平填写了去祖国边疆工作的志愿,机缘巧合下被分配到地质矿山局。报到伊始,就由中国盐类矿床地质学家李悦言安排参加柴达木盆地盐湖调查队的普查组。郑绵平经西安、西宁到达大柴旦镇,实现了到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理想。至此,新中国钾盐、钾肥工业的序幕正式拉开,郑绵平从此寄情于盐湖、钾盐事业,开启了他与盐湖事业的不解之缘。
▶一九五六年郑绵平等人到察尔汗盐湖调查, 发现该湖含钾较高的重要线索。
▶郑绵平院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祖国寻找钾矿。
1989年9月27日,郑绵平和他的考察队员们乘着3辆车,沿西路向“大耳轮”挺进。由于西路多年风砂覆盖,他们经历3次周折,终于闯出一条新路。第一次因车辆故障,不得不中途返回。第二次经过废弃的原子弹爆炸中心时,进入风蚀形成的“魔鬼城”,当时没有地面定位系统,用罗盘定位,在风蚀残丘中打转,无奈只好退入孔雀河驻扎。但罗布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郑绵平和他的队员,让他们不畏艰难、凶险,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这一次,顺着孔雀河河岸,遇到冲沟和断路,就用砂砾和树枝铺垫前行,他们终于闯出了一条被后人称为“郑绵平小道”的新路,最后抵达罗布泊“耳轮”地带,并通过踏勘取样,化验分析,最终确定罗布泊的盐卤中确实含有钾盐矿物。如今,“死亡之海”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钾盐生产基地。
▲郑绵平院士求学时(大学)的照片
郑绵平等人组成的普查队组建后立刻奔赴青海柴达木盆地地质调查一线。先后在大柴旦、马海以及察尔汗做盐湖调查工作。当时,3名地质人员坐着卡车先到了大柴旦。带着自带的行李床住在大柴旦湖区没有门窗的土胚房中、没有调查用车,3个人就骑着骆驼对察尔汗盐湖卤水进行取样分析,获得了最早的察尔汗钾矿线索。
◀2019年,郑绵平仍亲赴云南钾盐钻探野外一线。
▲1957年调查察尔汗时发现新生光卤石(I)、老光卤石A。产于石盐b中
近10年,矿产资源所郑绵平团队联合柴达木综合勘察院等单位,在陆、海相盐盆地找钾取得重大新进展:以盐湖学为指导,在柴达木西部首次发现大储量新类型砂砾富钾卤水资源,基于古气候和盐沉积构造研究,揭示柴西为新近纪-第四纪盐谷,将找钾目的层从新近系扩大到下更新统储卤砂砾洪积层,并通过地质地震解释相结合,优选了钻探孔位,沿柴西阿尔金山前,部署25个钻孔,推算资源量3.5亿吨,该区有望成为我国最大钾盐矿察尔汗的后备基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7-26/29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