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筒喙象是藜麦上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该虫在藜麦区一旦暴发,若防治不力,往往造成毁灭性损失,导致绝产绝收。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推算,一代成虫在藜麦上的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也是防治关键时期。
甜菜筒喙象成虫体色多变,初羽化时黄白色,后变为红棕色,渐而变为棕褐色或深褐色、黑色。成虫翅鞘上被有黄色鳞粉,怕强光,在强光下喜躲藏于土粒、枯叶下或土缝间,有强假死性。成虫体长9~12毫米,身体细长,覆很细的毛,鞘翅背面散布不明显的灰色毛斑,腹部两侧往往散布灰色或略黄的毛斑。喙略弯曲,散布距离不等的显著皱刻点,通常有隆线。雄虫喙长为前胸的2/3,雌虫喙长为前胸的4/5。触角位于喙中部之前。眼卵圆形、扁。前胸圆锥形,两侧略拱圆。腹部散布不明显的斑点,足细长。
甜菜筒喙象成虫在藜麦主茎和分枝上钻穴产卵,形成圆形、椭圆形或菱形小型黑褐色空洞或斑纹,并随组织增生膨大成结。结疤干枯沿边缘裂开,使病菌乘机而入,诱发病害发生,致使叶片凋萎、果穗腐烂。此外,若成虫在苗期(株高10~20厘米)连续钻孔产卵时,亦可导致主茎风折。幼虫在藜麦主茎和分枝的内部输导组织中蛀食为害,造成隧道并导致输导组织变褐、坏死,不仅严重影响植株的营养输送,还常常造成主茎风折、侧枝折断、籽实不饱满或形成瘪粒,导致藜麦严重减产。
防治上,早春杂草是藜麦甜菜筒喙象的先期寄主,后期又成为其较安全的化蛹场所。因此,铲除并彻底销毁田边地头的杂草,尤其是藜麦田周边100米以内的藜科、苋科、蓼科的杂草,可以显著减少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的虫口数量。
当一代成虫出现数量较多时,利用其产卵习性和假死习性,用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高效氯氰菊酯一般使用4.5%剂型或5%剂型1500~2000倍液或10%剂型3000~4000倍液,在茎秆上及茎基部周边10厘米均匀喷雾。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用15毫升,亩用水量为45公斤,喷雾防治。由于该农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药剂能穿过茎部表皮细胞层进入木质部,从而沿木质部传导至未施药的其他部位。因此,在田间作业中,用弥雾或细喷雾效果更好。但当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时,应选择早上8时以前,下午5时以后用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药量,也可以更好地增加作物的受药液量和渗透性,有利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成虫最好连续喷雾2次,每隔7天喷1次。 (张金良 董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6-15/29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