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大棚草莓严防八种病


一、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叶柄。初期在病叶发病中心处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形成白色粉状物。病情严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感病,造成叶缘萎缩、枯焦;幼果停止发育,甚至干枯;果实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更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或搭配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实行轮作。以十字花科蔬菜和豆科作物为好,最好水旱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和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病原菌基数。7~8月需要对土壤高温消毒。病害初发时,可用50%退菌特8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10%世高1500倍液、43%菌力克、40%福星等药剂喷雾,连续喷施2~3次。

二、灰霉病:这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花器、果实、叶片。花器受害初期,在花萼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逐渐扩大危害子房和幼果,使幼果湿腐。果实受害后形成淡褐色病斑,并向果内发展,使果实湿腐,易脱落。湿度大时,可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防治方法:定植前深耕,高畦栽培,整个生长季节注意排湿增温。同时每亩撒施25%多菌灵粉剂5~6千克,撒后耙入土中。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l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灰霉灵5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6~8天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

三、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尤以果实采收后严重。病叶初期产生暗紫红色小斑点,随后扩大成2~5毫米大小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呈紫红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叶片病斑过多时会引起叶片干枯,大量发病会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植株抗病性降低。

防治方法:彻底清扫田园,将枯枝落叶烧毁或深埋。及早摘除病叶;发病重的地块在果实收后全园割叶,随后中耕除草、施肥、灌水,促使植株早发新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0天后再喷一遍;或每亩地以200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兑水75千克进行喷雾。

四、根腐病:草莓根腐病又叫红心病或褐心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时由细小侧根或新生根开始,初期出现浅红褐色不规则斑块,颜色逐渐变深呈暗褐色。随病害发展全部根系迅速坏死变褐。地上部分先是外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叶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

防治方法:轮作换茬,最好与十字花科、百合科蔬菜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伤根。移栽前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或高温处理,不栽种病苗,起苗移栽时用克菌丹药液浸苗根。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带出田外销毁。有条件的拔除病株后,施少量石灰。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防止大水漫灌,避免浇水造成积水。对于已经出现的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可立即拔除病株,并用25%瑞毒霉1000倍液、1000倍液噁霉灵、加20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混配后灌根,消毒病株附近的土壤。在发现初期,在清除病株的基础上,周围健株浇灌药水进行保护,每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五、黄萎病:该病是土壤病害,主要症状是幼叶畸形,叶变黄,叶表面粗糙无比。随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直到枯死。

防治方法:避免连作,严禁在发病草莓园选留繁殖专用母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在育苗园要连同子苗一起拔除。移植前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6千克/亩拌细沙土50千克撒施或移栽后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隔7~10天一次,连用2~3次。移栽前闷棚,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土温达到60℃时,可杀死病菌。大田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灌根,每株施用250克。

六、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果梗、叶柄也可发病。叶感病后先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圆斑中央为褐色,外围为紫褐色,边缘为紫红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可形成褐色小点,呈不规则轮纹排列。病斑融合在一起时,可使叶组织大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轮作 移栽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