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四招儿防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又叫马铃薯茎基腐,是马铃薯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侵染马铃薯的幼芽、茎基及块茎。幼芽染病,以菌核或菌丝产生的芽管直接侵入,严重时可致幼苗出土前腐烂死亡,造成田间缺苗,受害较轻的幼芽出土延迟。幼苗染病,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形成褐色溃疡或椭圆形凹陷斑,之后色泽变深,扩大并包围茎部,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着生一层淡淡的白霉。病菌也可侵染到输导组织,导致植株变黄,叶片卷曲,匍匐茎缩短,块茎少而小。根部染病,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根系死亡。块茎染病,病菌在土壤中通过皮孔侵入,病部多以芽眼为中心,形成木栓组织,于干燥条件下收缩,形成干腐,有的只在块茎表面形成土粒状黑褐色小菌核,散生或聚生成块状或片状,且冲洗不掉,贮藏期间块茎病情可进一步发展。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在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丝及菌核繁殖,最适温度为23℃,在低于4℃、高于34℃条件下则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8℃。病原菌以菌核在块茎或土壤中越冬,或以厚垣菌丝体形态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初侵染源为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菌和附着在种薯表面的菌核。其中,带菌种薯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并可通过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环境条件适宜时,在新的块茎上形成菌核,当茎叶枯萎后,块茎留在土中的时间越长,发病越重。病菌可经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扩大危害范围。

  立枯丝核菌是一种具有很强腐生能力的土壤生活菌,在没有寄主的土壤中也能存活2~3年,种植被菌核严重污染的种薯,有利于该病的发生。重茬、新老品种混杂、通气性差的田块发病更加严重。抗性强、种性好、纯度高的新品种发病轻。脱毒的种薯因在蛭石中生长,未受土壤影响,因而带菌极少,发病最轻。通气性好的地块,以砂壤土发病为最轻。在低温多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发病轻。收获越晚,薯块发病越重。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苗床或棚室温度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通风不良、光线不足,最易发病。

  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播种前精剔除表皮带有菌核的薯块,以不带菌的脱毒原种为最佳;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阻止菌核在土壤中积累,减少土壤中菌核数量,避免与茄科、十字花科蔬菜及蚕豆、菜豆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该病发生;尽量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质地松软的轻壤或碱性、偏碱性的土壤种植。加强栽培管理,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合理密植,保护地每亩栽培4000株左右,露地每亩栽培4600株左右,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园。

  2.种薯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35%福·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浸种消毒10分钟,或用50%异菌脲0.4%溶液浸种5分钟;当天切的薯块,每100千克用25%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兑水1千克拌种,晾晒1小时后,当天播种,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喷洒薯块,堆闷2小时,摊开晾干后当天播种。

  3.播种沟喷施预防 每亩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60毫升,在开沟、下种时喷药,然后覆土。还可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毫克兑水30升,或22.2%抑霉唑乳油1000倍液喷入播种沟的芽块及土壤中。每平方米用25%戊菌隆可湿性粉剂0.5~1.5克浸渍土壤或干混土壤对防治立枯丝核菌效果很好。

  4.化学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然后可选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30%苯醚·甲环乳油3000倍液、23%噻氟菌胺悬浮剂14~20升∕亩喷雾,也可用30%苯噻氰乳油200~375毫克/千克、5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嘧菌酯1000倍液等进行灌根,每穴灌药液50毫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多菌灵 排水 轮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