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河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站“空壳”现象较为严重

  1992年以来,河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由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业务,人、财、物管理权由原来的县农业主管部门下放到乡镇。按照“转变职能,减人、减机构、减开支”的乡镇机构改革思路,农技部门成了差供单位,原有的技术人员90%去了全额单位,剩下的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由于乡级财政自收自支,河南省大多数乡镇财政收入状况不好,再加上基层重视不够,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在河南调查总队2007年4月开展的一次专项调查中发现,开封县仇楼镇农机站仅剩一个站长,现镇里虽有一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但已被下岗人员承包,只卖农药和种子,却不负责推广农业技术;范村乡谢湾村村民反映,近两年已没有农业技术下乡,来村里声称送技术的其实都是以推销种子和农药为目的的农资经销商。卢氏县2005年以前乡镇一级还有农技部门,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技部门划归乡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县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仅25人,平均每个乡镇1.2人。西平县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15-16人,而真正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仅2-3人,个别乡镇没有农技人员。舞阳县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已先后退休,现只有几个农民技术员撑着摊子。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低,总体素质偏低。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中,50岁以上的超过50%。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全省80%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粮棉油种植、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为主,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如服务于蔬菜、瓜果、水产的人不到20%。据调查,卢氏县25名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17人,但大多是函授或非农技专业毕业;中专文化4人,高中以下文化4人;仅有4人具有中级职称;30岁以下的仅有2人,30―50岁的18人,50岁以上的5人。尉氏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介绍,因为没有全供指标,县农技推广中心9年来没进一个大学生,技术人员老化严重,乡镇更是缺乏农技人员。西平县被调查的4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10人,中专学历8个,占80%,年龄都在43-46岁。

  3.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

  多数县市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再无其它工作经费。乡镇推广机构基本没有固定场所和经营费用,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卢氏县财政拨付的农技经费仅能满足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2006年该县财政只拨付了10.5万元用于配方施肥和高产示范,其余2000多元业务经费,只能满足下几次乡的出差费,今年该县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经费基本是空白。尉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经费缺口达30万元,连基本的交通工具和办公稿纸都无法得到保证。固始县要求村村建“科普栏”,现已建立100多个,但受经费制约大多采取合作形式建栏,即以拉赞助形式筹款,开辟广告栏为赞助商提供广告服务收取经费,仍是杯水车薪。西平县财政仅支付农技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基本没有工作经费。扶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年需经费80万元,实际拨付35万元,缺口45万元,实际拨付仅占所需经费的43.8%。

  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基层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尉氏县由于缺乏经费,现有技术人员不能参加技术培训,知识更新慢,总体素质偏低。扶沟县每年能够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技术人员仅3-5人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技术推广 种子 农业新技术 转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