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间歇灌溉特点是每灌一次水,待其自然消耗后,田面呈湿润状态,再灌下次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形成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构成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动的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是除移栽后返青阶段及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水稻分蘖末期晒田外,其余时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各生育期灌溉水层标准是:
l.返青期:早稻20毫米~30毫米,晚稻30毫米~50毫米。
2.分蘖前期:早稻灌20毫米深的水府自然落干田面无水后,依据土壤含水量标准再灌水。晚稻30毫米。
3.分蘖后期:早稻20毫米~30毫米;晚稻30毫米~50毫米。在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间歇灌溉可分为强度(A型)和轻度(B型)间歇灌溉。A型:对土壤肥力高,还原能力强,苗生长较旺,则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即减少灌水次数、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在断水期间,田间持水量80%~90%。B型:对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冲积性粘质壤土,稻苗生育正常,可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即增加灌水次数,缩短无水层时间,延长有水层时间。此期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90%~100%。在有效分蘖终期,晒田程度应因地制宜,田面太湿、重晒田7天~10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80%。田面有裂纹,轻晒田5天~7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95%,泥土仍处于湿润状态。
4.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早、晚稻均保持水层10毫米-30毫米。期间可以晾田1次~2次。5乳熟期、黄熟期:早、晚稻水层均20毫米~30毫米。在乳熟期间歇2天以上,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90%,到黄熟期的后期落干。据测定,间歇灌溉比当地对照灌溉每亩可省水40立方米,增产5.1%~10%,每立方米灌溉多产稻谷0.5公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5-7-18/21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