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稻田三十载 不忘初心育良种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胡培松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
胡培松,男,1964年5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稻米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风吹稻香最让人沉醉,田地就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实验室。”30年坚持守望,嫩绿与金黄在稻田里交替不息,胡培松没有辜负这片稻田,稻田也没有辜负他,育成优质专用品种59个,累计推广超1.75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双季稻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籼稻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68%和65%。长期以来,籼稻品质差、效益低一直是水稻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技术和生产问题。胡培松自1991年起,在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中取得系列原创成果。挖掘创制Jeffer?son等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创建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育种效率提高4-5倍;育成优质专用品种59个,其中,“中香1号”“中鉴100”“中嘉早17”等主导(推)品种12个,分别居同类品种应用前列,累计推广面积超1.75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相关成果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10项,为我国籼稻品质遗传改良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籼稻除直接食用外,约35%为米粉(米线)等加工用粮。针对专用早稻品质研究滞后、优良品种缺乏等现状,开展了系统创新性研究。研创了米粉专用稻高效育种体系。高AC和长GC品种适合米粉加工,但两者显著负相关。结合仪器筛选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了协同筛选高AC、长GC材料的关键指标,效率约提高了20倍,并成功创制出9份高AC和长GC、适合米粉加工的优异新种质,培育出米粉专用品质优良的超级早稻品种“中嘉早17”,连续7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主导品种,2013年起连续5年成为全国年应用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是1991年来唯一单年应用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约占长江中下游早稻面积的20%。
胡培松所在的团队倡导联合协作,多方合作攻关,开展优良学风建设,通过完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团队依托中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稻米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创建的品质高效评价技术平台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利用,培训国内外稻米品质专业人才400余名。联合国内17家水稻遗传育种优势单位,组织完成“农业部水稻生物学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学科群建设,成为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基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08/20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