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五大中心整合城乡医疗资源


  医疗行业似乎有一个走不出的怪圈:一家家大医院规模快速扩张,一幢幢住院大楼拔地而起,然而大医院里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情况愈演愈烈,于是再投入下一轮的大兴土木中。

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城乡分布失衡,供给效率不高,更加剧了群众看病难与贵。

这两个城乡不等式,余姚同样存在:

62%的医务人员集中在35平方公里的城区为全市1/4人口服务,38%的医务人员分布在1492平方公里的农村为全市3/4人口服务;地域面积为城区42.6倍的农村拥有不足10%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基层卫生院床位一半多闲置,而超负荷运作的大医院还得花不少精力在普通病、常见病的诊断上。

余姚市卫生局局长蒋志云说,专家下乡支农、院际的对口支援只能解决一时一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城乡医疗资源失衡的现状。这需要体制与机制创新。

为此,余姚在一年内先后成立了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会诊中心、慢性病诊疗指导中心、消毒物品集中供应中心和卫生物资采购中心(平台)。五大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把更多的病人留在“家门口”,激活基层医疗存量,形成分级医疗模式;通过集约化模式降低医疗运作成本,从而提升县域医疗资源的效用。

补上木桶的“短板”

若将区域医疗水平比作木桶,那么检验和影像是两块最短板。

早在5年前,余姚摸清了28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检验设备的“家底”:共2000万元的资产,一半在余姚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市65%的检验业务,另一半分散在其他27家单位,多数长期处于“吃不饱”状态。由于设备寿命周期等原因,多数基层医疗机构每年还得投入二三十万元更新或添置仪器。这种分散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还由于起点低难以保证检验质量。

在保留各单位三大常规和急诊化验项目的基础上,将生化、免疫和微生物等相关检验项目集中到独立的市临床检验中心来,提高设备配置档次,50多名检验人员分成7个专业组检测。标本由中心物流每天1-3次上门收取,每个标本通过条形码实现流转和检验质量的全程有效控制。报告可实时在各加盟医院本地工作站查阅和打验,做到检验结果全市一纸通用。如今,这一网络覆盖全市25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

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张翊说,运行一年标本量近120万个,业务量达7000万元。加盟单位的检验水平达到三级医院标准,从原来只能做几种或几十种化验项目,到现在能做500多项检验项目,从过去数天至两周出报告到现在基本当天出报告。

这一优质医疗资源下乡的模式被嫁接到影像诊断上。余姚市依托该市人民医院成立了市影像(心电图)会诊中心。各医疗机构把数字化影像传输到中心,由中心专家出具诊断报告,报告实时共享,全市通用。每次会诊只需20分钟。运作半年多来,已有14家单位与中心联网,有4.2万多份影像检查片进入中心数据库;会诊疑难病例4300人次,对上百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中心还与上海中山医院等国内著名医院联网,由国内权威专家实时会诊。

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级服务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的影像诊断水平。

会诊报告语言表达不规范等修改率从初始的30%,降低至现在的10%,漏诊、误诊纠正率从5%减少到现在的3%以下。不少基层卫生院影像医生和技术员说,中心医师对会诊病例分析后,提出的各类意见,患者受益,他们也受益。每一次会诊就像上了一堂课。

这两项创新还带来了可喜变化余姚市民重复检查下降12%。

让闲置的资源动起来

梁弄镇岭头村的李大爷告诉记者,过去验血得下山到城里走一趟,现在梁弄中心卫生院抽个血,下午就能拿到化验报告单。这一来回能省下41元钱。

离城区5公里车程的兰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早与上述两大中心联网的单位之一。俞银利,这位在中心有16年行医经历的内科医生更为直观地讲述了联网后的变化。一位病人四肢乏力,虽高度怀疑是低血钾,苦于中心没有相应的检验设备,不敢断然下结论,更谈不上用药。现在中心抽血后,很快就可上网共享检验结果。据此开具医嘱,输液后就缓解了症状。现在中心能开展肿瘤系列、糖化血红蛋白等许多原先没有的检验项目,在中心就可确诊糖尿病等常见病,并及时开展长期的健康干预。“那些拿着化验单上大医院挂专家号的慢性病病人纷纷返流社区。”他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灭菌 重复 嫁接 中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