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河南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农村学校解困探索的“三个样本”


  农村学校解困探索的“三个样本”

  ——对河南省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本报记者 任鹏 秦兴利

  策划人语

  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条件、环境所限等原因,近几年,农村学校师生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特别是小学教师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窘境。

  一些地方在看到农村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后,已开始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比如平舆县,他们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决定优先发展城镇教育,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比如襄城县,他们大力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比如固始县,他们为给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输送新鲜血液,连续5年把定向招聘的年轻优秀教师送往农村。

  这些探索和改革,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也可能并不适合其他地方,但他们的做法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优先发展县城区教育

  在平舆县城走一走,你会发现,相比其他地方,这儿的学校异常多。且在学校周边,往往竖立着一座座新开发的住宅楼。在这些楼房里,有一套就属于孟新华。

  孟新华是平舆县东和店镇孟阳村人,为了方便孩子上学,2007年年底,他花了10多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

  今年9月,孟新华的孩子如愿坐进了平舆二中的教室里。原先在东和店镇帮他做生意的妻子也搬到了县城,专职为孩子做饭。

  “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让他多学一点知识,就是花费再多也值得。”仅有初中文凭的孟新华说,“由于家里没条件,我读的是镇上的初中。而我的几个在二中上学的同学,后来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我没来这儿上吃大亏了,就是再难我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

  像孟新华这样为了孩子上学在县城买房的农民,这几年在平舆县是越来越多。据统计,在该县销售的商品房中,有70%以上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购买的,其中90%以上的购房农民是为了方便子女就学。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大批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纷纷把孩子送到县城,导致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平舆县教体局局长闫献龙说,“另外,我们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长年在外务工、经商,而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了家乡。这一实际情况也决定了人们对寄宿制学校的强烈需求。”

  闫献龙说,相对于农村,县城区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有着相对的优势。因此,他们提出了优先发展城镇教育,扩大县城区教育规模,尤其是寄宿制中小学规模这一思路。

  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新建、扩建学校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师,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的资金从何而来?

  “在财政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吸引一些在外经商先富起来的平舆人,投资家乡的教育事业。” 闫献龙说,“在学校用地选址上,无论是黄金地段,还是边缘郊区,只要是学校建设就一律批准。于是,平舆五中、六中、三高、实验中学、蓝天、泽英等民办公助或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

  据闫献龙介绍,目前,该县县城区共有中小学40所,寄宿式学生近6万名,其中5万名左右是留守孩子。

  “我们的这一办学思路,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的就学问题,而且带动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县城人口和县城建成区面积都扩大了近一倍。”闫献龙说。

  整合让农村学校由弱变强

  平舆县在优先发展城镇教育的同时,也对农村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以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而在这方面,襄城县迈的步子更大一些。

  11月16日,襄城县十里铺乡四里营小学校长付广雷对记者说:“你看,现在我们学校不仅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还有音乐教室、少年队活动室,而且我们的体、音、美教师也都是专职的,这在以前的农村小学连想也不敢想。”

  四里营小学是由5所学校从2005年开始逐步合并而成的。在此之前,由于这5所学校分散,不要说各种教学设施的配备达不到要求,就是教师也往往要“包班”才够用,更不要说有专职的体、音、美教师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连续 学校师生 办公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