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促进了农村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农民工流动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供给正从绝对过剩向相对紧缺转变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仍然是供给大于需求,农村仍有剩余劳动力,主要是40岁之上的中年劳动力。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农村新增劳动力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外化为熟练技术工人和35岁之下普通工人的“双紧缺”,其中普工尤为紧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2010、2011年调查显示,从缺工数量看,生产性岗位的普工最为紧缺,其次是技术性岗位。从短缺程度看,2010年缺工持续时间平均达5.3个月,2011年缺工持续时间则达8.3个月,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无限供给”的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和持续的“民工潮”已被“民工荒”取代。
(二)东部仍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区域,但中西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
目前,东部仍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区域,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西部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增长较快,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且劳动强度和消费支出较低,社会支持网络较强,关照家里方便,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成为部分农民工的优先选择,中西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根据河南、安徽、重庆三大劳动力输出地的统计显示,2009年河南省有1019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2010年为1142万人,2011年则达到1268完人。2009年安徽省有358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2010年达到400万人。2011年,重庆则有38.5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可见农民工虽然总体上外出异地就业仍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农民工外出务工平均年龄在降低,学历水平却在提高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当前外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降低。全国总工会2010年调查显示,大约1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其中尤以16-25岁者最多。同时,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却在提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5―200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由2005年的83.5%下降到7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由16.5%上升到23.5%。全国总公会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和2.3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农民工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趋势明显。这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输出带来一些影响:一是农民工的素质在提高,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他们。二是农民工对未来职业和就业有较高的期望,政府和企业应理性对待他们的诉求。
(四)低端服务业整体用工紧缺,40岁以上大龄农民工未得到很好利用
相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紧缺,目前各大中城市的批发、零售、住宿、家政、保安、护理、保洁、搬运、餐饮、环卫、快递、送货(奶、报)、仓储、物流、产品组装等低端服务业整体呈用工紧缺状态。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不屑于干此类工种,大学生更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填补“民工荒”造成的空缺。另一方面,上述低端服务业属充分竞争行业,利润空间有限,工人工资少,生活刚性成本不断增加,压缩了低端服务业人员生存空间。实际上,上述工种, 对那些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年龄偏大,但劳动力还行的40岁之上的大龄农民工而言是个不错的就业选择, 既能解决用工荒,又可增加收入,但是不彻底的城市化,将这些40、50人员挡在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大门之外,以至于社会往往认为他们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外出转移就业难度大。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资源浪费。其实,上述低端服务业,完全可将这些大龄农民工吸纳,他们大多能够胜任。未来,随着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用工需求也将增加,低端服务业的用工将呈更紧缺的状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3-11-22/13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