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朝阳市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实现了从严格控制到鼓励、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朝阳市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依然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在已经转向城市的农民工中,多数因无法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而逐渐被边缘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也成为制约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障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分析和探讨制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因素,并寻求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机制,对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市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的现状

  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51.87万人,2011年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43.67万人次。按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划分,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4389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高中学历的劳动力29289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6.71%,初中学历的劳动力322393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73.83%,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80564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8.46%;按技能等级结构划分,高级技师63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0.01%,技师63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0.01%,高级工239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0.05%,中级工2309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0.53%,初级工37003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47%,无技能劳动力396958人,占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91%。

  我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人员技能落后,甚至没有技能,农民工对科技培训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其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二是农民工缺乏正规培训,其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低。

  三是农民工缺乏技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其在对农民工的培训上不愿有较多投入,导致农民工打工数年,一遇技术革新就会被淘汰出局。一些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已与科技生产发展水平越来越不适应,就会出现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企业“用工慌”难题。

  四是设置的技能培训专业不被农民工接受。参训农民工看到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但又觉着是免费,就报名参加,“凑个人数”,目的是要个免费的技能证书,对培训内容根本不关心,而自己想学的内容培训机构没有;很多人甚至觉得不需要培训,出去就能“找到活”。

  五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有的培训是“大杂烩”式的,不分文化素质高低、职业特点和年龄层次等,都可以参加同样的培训。

  关于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建议

  根据我市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各级劳务输出机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网络,深入了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情况,并建立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是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劳务输出 科技培训 存在的问题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