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巡礼】
万亩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吸纳更多本地外地农民工到园区发展
新津县方兴镇返乡农民工万亩创业园通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园区培育各类业主140余户,其中,创业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有2户,500亩以上的有10户,创业带头人23人,带动2000多人就业,园区实现了产值11000余万元,园区内务工农民工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为保障农民增收,园区成立了管委会,落实片区分管领导,指导产业规划,帮助创业主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依托方兴镇农技站、文化站现有700多平方米办公楼资源优势,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社区综合功能建设,社区帮扶点建设与工会“一平台三机制”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创业主培训档案,掌握创业主和培训人员情况,投入12万元资金,购置硬件设施,建立新津农民工创业园服务站。把帮扶救助、农民工培训、职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职工活动等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服务一体化平台,助推园区产业发展壮大。此外,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就业信息,绿色产品认证等帮扶工作,促进园区发展,实现园区、业主、职工三赢,吸纳更多的本地和外地农民工到园区创业发展。
【就业创业故事】
从“鞋厂小工” 到“甲鱼养殖大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金堂县又新镇蔡家河社区的孙成刚因家庭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就中断了求学之路。不甘平凡的他,决定出去闯一闯。初入广东,因为不懂技术,他进了当地一家鞋厂做勤杂工。站稳脚跟后,他就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为了在这份工作上有所成就,他在鞋厂一干就是18年,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部门主管,工资收入也从每月几百元逐步提高到了六七千元。
可他始终认为,打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多学一门技术才是发展之道。在他的务工地不远处,有一家大型的中华鳖养殖基地,市场行情非常好。为偷师学艺,他多次利用拜访老乡之机,到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中华鳖养殖的方式方法。同时,购买相关书籍、光碟,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逐步掌握了中华鳖养殖技术、管理办法和市场营销等知识。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鞋厂几近停产,孙成刚决定回乡创业。回到家乡后,他主动咨询创业相关政策,在充分调查市场前景的前提下,确定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中华鳖养殖。在参加了当地专门为返乡农民工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后,孙成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打工积攒的钱,全部投入筹建甲鱼养殖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可是养殖场刚投入使用,就碰到了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由于中华鳖生长周期长,3年才能见到效益,市、县总工会又帮忙协调落实贷款贴息。
在养殖场正常发展后,孙成刚又多了一层思考,“家乡还有很多人需要发展,需要创业。”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又新镇及周边乡镇共计15户返乡农民工开始投资甲鱼养殖,解决了5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金堂县又新镇返乡农民工生态甲鱼养殖协会”成立后,他又被选举为会长。如今,不“安分”的他还打算, “扩建养殖池,兴建集特色养殖与观光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观光园。”
【采访手记】
全程支持 务工人员创业更踏实
四川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每年春节刚过,就能看到外出务工人员大包小包、远赴他乡的景况。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是非常希望可以回乡创业就业,有一笔较为稳定的收入,与家人团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可是回乡创业,不是单凭一番热血激情,更需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正是考虑到回乡创业人员面临的处境,小额贷款援助,建立创业园区,创业培训开展,产业方向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方式方法随之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从务工人员创业念头的萌发到项目落地发展,都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全程支持体系。这种支持体系,让不少有意愿、有想法的返乡人员,更有信心,在项目的培育发展上更踏实、更务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7-27/13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