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西峰区发展劳务经济纪实


铺路搭桥传递信息精心培育绿色产业——西峰区发展劳务经济纪实

  近年来,西峰区立足于富裕农民、减少农民,把劳务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强化技能培训,多方安置就业,多渠道组织输转,加 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劳动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西峰区一大批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转实现了就业,富了 口袋富脑袋,并投资回报家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新主角,把劳动力过剩的负担转化成了资源优势,进而变成了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了“果香鸟鸣 山青翠,家家有人走出去,铁杆庄稼岁岁丰,增收益智喜盈门”。

  截至6月底,西峰区共完成劳务输转5.61万人,创劳务收入3.68亿元,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9200人,实现境外就业150人。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网络

  西峰区立足农业人口比例大、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基本区情,把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 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西峰区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把劳务经济作为目标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年初给 乡镇街办分解任务,层层靠责任、抓落实。各乡镇街办均设立了劳务工作站,健全了办事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西峰区已初步建立了以区人社局、区劳务办为中 心,10家乡镇街办劳务工作站为依托,4家民办职介所为窗口,30多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培训阵地的劳务工作网络。同时建立了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 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的统计、汇总,严格实行劳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兑现奖惩,初步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劳务工作格局,为做好劳务工作提供了强有 力的组织保证和健全的网络体系。

  扩大宣传造氛围鼓励群众走出去

  由于西峰区部分村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出过远门、缺乏一技之长,对外出务工有瞻前顾后的想法,加之长期以来,受小 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思想观念保守,为了能使务工者痛痛快快走出家门,西峰区采取多种方 式,积极开展劳务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展观念意识教育。我们采取劳务宣传和劳务咨询相结合,定点宣传和流动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深入一些边远乡村张贴标语、 散发传单、积极宣传劳务输转在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广大农民转变观念,自觉走出家门,主动外出务工。董志镇庄子洼村青年张 花妮的奶奶瘫痪在床已十多年,家中就靠镇政府的一点救济金维持日常生活,初中未毕业就被迫辍学,穷则思变,小张有心在西峰市内找一份工作,却多次被用人单 位以其文化低而拒之门外,贫穷的家境,求职的挫折,使张花妮心灰意冷。区劳办了解这种情况后,免去了路费300元,组织输送到东莞锦旭电子厂,张花妮从此 走上了自强自立的道路。二是开展典型示范教育。利用打工者回家过春节的机会,组织他们向群众介绍经济发达地区丰富多彩的所闻所见以及自己所得比较可观的经 济收入,现身说法,从而消除了部分群众怕这怕那的顾虑,增强了他们外出务工挣钱的信心。三是开展法律法规教育。面对劳务市场混乱致使个别群众上当受骗的实 际,我们开展了《劳动法》、《民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务工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法守法务工。通过深入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 朋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全区劳务经济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开辟劳务基地扩大输转规模

  西峰区人社局、劳务办积极应对劳务市场的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与发达地区用工单位的考察联系。不断巩固老基地,开拓 新基地,淘汰劣基地,先后建立了38个新务工基地,并及时将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劳务信息进行考察、筛选、整理后,通过电子显示屏和城区的信息公告栏面向社 会公开发布。依托庆安劳务派遣公司组织输转216人赴天津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有限公司务工,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时我局委托甘肃省劳务办驻天津办事 处定期探望回访,并及时反馈务工情况,共同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维权有人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劳务输转 技能培训 外出务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