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半月谈:第一代农民工转岗现象调查


孙明刚的同乡,第一代农民工刘玉全却是“被回乡”的。除了家庭负担较重,50多岁的年龄和技能培训不足让刘玉全夫妇二人被迫选择回乡就业。刘玉全现在在家乡丝毯制品厂当一名机修技工。

“我和爱人一起在汕头做过玩具、在山西修过路、在天津干过建筑。”而最终“迫使”刘玉全回家打工的原因很简单:“现在企业招工都要45岁以下的,能去的企业太少了,我还有点技术,我爱人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只能回家带孩子。”

刘玉全的大儿子和儿媳在外省打工,女儿在郑州上大学。“儿子、儿媳刚能顾住自己的生活,女儿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得一万元,家里有地和4岁的孙子,我们只能在家门口打工。”对于儿子外出打工的前景,刘玉全感慨地说,“回来是迟早的事,如果学了点技术,也只是推迟几年回来的事,不可能在城市留下。”

家庭和归属感是农民工返乡重要原因

与一些人因本土就业实际收入更高、便利性更强、发展前景更好而返乡不同,48岁的马巧玉是因为子女教育的因素而选择返乡就业的。已经在南方某企业车间当上师傅且收入可观的马巧玉说:“孩子跟着在外边上学,上了4年,一学期光学费就3000多块,教材和家乡学校完全不一样,怕以后影响孩子上学,只能选择早点回来。”

记者采访发现,赡养老人、自身养老和教育子女成为许多年龄超过40岁的第一代农民工最为关心的事情。

年近五旬的杨兴元家在四川达州市渠县李馥乡高硐村。对于一直在东莞打工的老杨来说,82岁的老母是他这几年心中最大的牵挂:“我们兄弟3个都在外打工,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腿脚也不如过去灵活。去年家乡闹洪水房子被冲垮,母亲只能寄居在村里闲置的农房里。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留在广东是想也不会去想的事情,只想抓紧在外面多赚点钱,回来能让老母在自己的家养老。”

为自己今后养老早做打算也成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42岁的眉山人黄彬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两口子都在外地打工,外面的生活成本远远高于老家,每次回家过年都要花上万元。2011年初我们下决心回了老家,过去在外面也没有买过什么养老保险,回家之后我们两口子都参加了保,我们这个年龄得早点找到自己的退路才行,外面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家。”

回到老家的黄彬现如今在都江堰市的青城山,跟着一个当建筑老板的老乡做事,有一手木工技术的老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内地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比如成都,我每次回家都要路过,每次都要重新认识一次。现在老家的就业机会很多,我们虽然年龄偏大一点,但只要有技术,有经验,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


  
随着求职者选择余地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第一代农民工中的不少人宁愿降低薪酬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在深圳打工12年的四川仁寿县满井镇金塘村村民黄华告诉记者:“虽然在深圳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但是没能照顾年迈的父母,老家房子也垮了,心里觉得很愧疚。这次回来先把房子盖起来,在父母跟前尽孝,哪怕工资少一些也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走访的数十位返乡农民工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明确提出:正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家人成为“留守儿童”或者“留守老人”而选择留在本地找工作。

来自四川简阳市的杨龙娅夫妇更看重归属感:“在东莞电子厂做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始终觉得自己成不了广东人。特别是有了小孩后我们更想回四川,毕竟根在这里,我们不想让小孩将来既不是四川人,又不是广东人。”

成都市金堂县人彭政去年和老公一起回到了老家赵镇,她告诉记者:“我们出去快10年了,小孩丢在家里,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的学习。娃娃现在调皮得很,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我们宁可回来之后收入低点,也要把娃娃的教育抓好。今后的社会肯定不会像我们当初那样有把力气就能找到活儿干的,娃娃多学点知识才有出路。”

本地就业已成趋势

记者在四川另一个劳务输出大县眉山市仁寿县走访发现,返乡已成为年纪在40岁以上第一代农民工的趋势性选择。在记者接触的人中,超过一半已经选择了留在本地就近就业,其余的人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返乡也就是这两年的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积累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