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的现实压力仍然很大
记者:去年以来就业形势全面好转,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局部地区岗位空缺数量超过求职人数。有人说,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正在终结,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信长星:判断形势要看全局,看大势。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当前确实在局部地区再度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力资源将达到高峰。城镇平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为2500万人,与“十一五”相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100万。而综合考虑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即使经过努力,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两项加起来大概在1200万左右,供求缺口还是很大。所以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切不可有丝毫松懈,更遑论“高枕无忧”。
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规模也不小。有的学者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保守的估算也在七八千万人以上。这既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的潜力所在,也是一种现实的就业压力。
我也一直关注着学术界关于“刘易斯拐点”的研究,这对判断一个较长时段的就业形势无疑有启发意义。不过,我更关注的是现实就业压力。从现实来看,尽管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增速下降,但总量还在增加。何况,就业工作所面对的主要并不是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因为进入劳动年龄与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是有时间差的,中间隔着继续接受教育这样一个延后的过程。尽管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十一五”时期入学的大批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市场,再加上其他青年劳动者和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现实面对的总量压力还是相当大。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正是基于对现阶段就业特征的准确判断作出的。
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这一过程对就业有哪些影响?我们看到,去年以来,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已经造成了部分岗位的流失。
信长星:就业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也必然会有利于扩大就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优化,有利于增强就业弹性,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会创造大量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同样也有利于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就业质量。
当然,加快转变是个过程,对就业的影响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在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岗位要消失,有一部分人员会暂时失业。
“招工难”是一种结构性短缺,市场正引导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做出积极调整
记者:局部地区的“招工难”已连续几年出现。特别是今年,一些企业不仅招不到技工,普工也招不满。许多人看不明白,为什么“招工难”“就业难”同时存在?
信长星:“招工难”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就业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市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供求失衡,所以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特征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招工难”不是新问题,前些年就在沿海地区出现过,这次又有了一些新变化。据我们对16个用工大省的调查,招工难企业的行业和岗位特征非常明显:一是东部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通操作工招工不足;二是机械电子制造型企业技能工人招工不足;三是薪酬待遇较低的企业招工不足;四是有的中西部地区因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较快的行业在短时期内也一度出现了招工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1-20/12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