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概念是讲农民工个体,在农村里的“三件衣服”脱掉,还保留着地,户口转了之后,在城里待了三四年,倒想回家了,我觉得本来这些地都在,宅基地也在,他愿意务农就务农,放弃城里的一切待遇回到农村,不转户口就回去,也一样生活,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有户籍保障的农民工更稳定
南方周末记者:私营企业接纳转户的农民工,没有减免税或其他政策优惠,企业用工是自主选择,如果不愿意雇佣转户的农民工怎么办?
黄奇帆:农民转户之后享有和城市居民职工一样的待遇,企业的确要增加一些成本,增加成本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平的过程,这个成本是必须支出的。不然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规则就被颠覆了,企业要服从制度安排。
我不认为我们民营企业因为有这点成本增加,就会感觉委屈,会把企业搬到外地,会把已经有的农民工解雇了,如果真的这样做,就是非常短视。
大家都知道,中国沿海已经出现民工荒,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已经在逐渐改变,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该承担的成本必须要承担。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每当基本工资往上提的时候,养老、医疗保障同比例支出也会增加,但没有什么企业说政府把最低保障线往上提了,企业就要搬走或者把职工解雇。
一些国有企业也在推动这件事情,但国资委并没有出任何钱帮企业消化成本。民营企业也一样,外资企业也一样。那些在重庆的外资企业,今后有几十万农民工就业,没听说因为有这个政策,有人觉得不好,反倒是,他们认为重庆投资环境好,认为有户籍保障的农民工会更稳定。没有户籍保障的农民工,今年在厂里有1 万人,春节回去之后再来就只有6000人,需要临时到别的地方招4000人。沿海一些城市,劳动力流失率每年在20%以上,有的40%—50%,年年培训,年年都是新工人,培训成本大大超过养老保险费。
所以,当企业的经理听说我们这里都是有户籍的农民工,在这里安家立业,可以长久稳定,培训出来的人就变成了熟工,重庆劳动力流失率平均在2%以下,这就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土地处置坚持自愿与市场相结合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是高寒地或坡地,将来可能不能复垦,在地票交易时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像这种土地,不知道政府会接盘吗?
黄奇帆:有些宅基地卖十几万,有些高寒山地可能只有四五万。原则上一是自愿,一是有市场价。
我们这个地方解决的是农民工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这个类似于大城市出现的大量农民远距离进城打工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中国农民工进城的主流现象,我们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
各个省、各个城市情况不同,有的可能在城郊结合部,需要把某一个乡、某一个镇征地扩容,怎么因地制宜地做,只要符合国家的征地动迁农转非的法规,都是正常的。我们这件事不同于城郊结合部农转非的概念,只要你在城里打工,就给你城市居民的待遇。
耕地会有所增加而不是减少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政府强调,转户农民可以在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不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那么他们既穿城里的“五件衣服”,又穿农村的“三件衣服”,两头都占,怎么解决土地平衡的问题?
黄奇帆:全世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耕地会有所增加,而不是减少。农村每位居民使用宅基地一般约248平方米,国外也差不多,而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基本上人均100平方米土地。如果城里用1万平方公里,农村的地100年不退,最后的结果就是18亿亩耕地没有守住,这个情况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这主要是户籍制度的问题没有解决。
当农民转户进城后,城市的“五件衣服”都保障了,农村的权利,自愿留着就留着,愿意买卖就可以转让。当他在城里安居乐业,一两代人以后,就会把放在农村没有意义的东西按照市场机制退出来,就形成了宏观上的循环。农村退出一个人,相当于退出250平方米,城里用了100平方米,就多出150平方米,这个宏观账是一个大周期,最终会使中国农村的耕地增加。
宏观账要算,但是不能强迫退地,不是以退地换户口的概念。微观操作一是自愿,二是必须有市场价。有了市场价格,总有人转让或者不转让,有了选择权,总比没有户口转移的选择权,固化在那里好得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1-04/12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