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湘乡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展劳务经济既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对加速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湘乡市农调队对全市发展劳务经济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湘乡市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湘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90余万,其中乡村人口82。14万,占总人口的91%,耕地面积64.62万亩,其中水田57.98万亩,旱土6.6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农村劳动力49.1万,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8.1万,占劳动力总数的16.4%,初中(含初中)以上劳动工7.98万人,占57%.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耕地面积形成突出矛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抽样推算,2004年上半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11.04万人,域内就地就近务工人数约4.6万人,合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64万人,从转移劳动力的结构来看,年龄16-30岁占50%,31-45岁占30%,45岁以上的占20%,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5%,女性55%,从外出时间长短来看,全年外出务工的占48%,一年以下半年以上的占45%,半年以下的占7%,从外出劳务输出的途径看:有组织外出和社会招聘外出的占10%,通过亲缘、地缘、人缘关系介绍外出的占34%,自发外出的占56%。从外出的走向来看,跨省务工占42.5%,出县市的26.2%,市内就地转移的占31.3%,外出劳动力打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江沪、浙、新疆及本省的长株潭等城市。从外出劳务从事的行业看,主要是制造业占35%以上,其它依次是: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社区家政和文教卫生业。从整体上看,全市劳务输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劳务输出地域逐步拓展。劳务输出地域内由过去单一流入广东逐渐向更多的地区扩展,呈现出沿海和内地、省外省内劳务市场并举的新态势,在地区流向上,该市劳务输出仍以省外市场为主。全市外出务工的42.5%转移到外省,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浙江、新疆等地,还有大量的向国外转移,据调查,全市有68人在国外打工。

(二)劳务输出的模式逐步多样化。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自主择业型。即农民通过亲友介绍或自发地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务输出的最主要方式,有序有组织输出比重还不大。2004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劳务者中,亲友介绍的占34%,自发外出闯荡的占56%,有组织输出的仅占10%。

(2)产业引导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千方百计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吸收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如湘乡市有大小皮革企业33家,年产值达8亿元,为农民解决就业岗位6000多个。另外铸造业、造纸业、建材业等也为农民解决了很多的就业岗位。

(3)能人带动型。即农村中优秀人才,带领农民外出承包建筑、安装工程,整体承包劳务,这种形式既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又造就了一批"老板"型人才,如湘乡市东郊乡王先云、许福球等,带领农民到新疆承包建筑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办起了4家建安企业,吸收的乡内外剩余劳动力5800多人。

(4)地缘型。农民外出务工往往是"出去一个,带走一落",形成行业化、区域化。存在相对密集分布的现象,像月山镇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有近70%的农户在长沙、株洲等城市从事米粉经营,目前从业人员达13000多人,起始由该镇太平村周金华、吴国良、吴加良等一些有胆识的农民举家前往长沙,经营米粉早餐,他们赚钱的消息在月山传开后,不到两三年月山的米粉店就遍布长沙、株洲的大街小巷,目前数千业主还自发成立了长株米粉协会,促进米粉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产销一条龙。还有像毛田、棋梓几个个体老板成立的湘乡高压送变电公司和建筑公司以前及前面提过的东郊王先云、许福球的建筑公司,大量进驻新疆、内蒙等地城乡拓展业务,带动周边农民外出从业近万人。

(5)技能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应运而生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成了新生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的主力军,据统计,近三年,我市培训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万,主要培训电脑文秘、计算机应用、模具设计、电工电焊、家电维修、外语等,经过就业培训的劳动力外出平均年薪达一万元左右,比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劳动力平均年薪要高3000-400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 米粉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