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肖鸣政:三大政策,三项工程带来大学生就业利好消息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

  人民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王倩 常红)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应届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 余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优先,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纲要》对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就业有哪些导向性的设计?落实“以用为本”关键从何处着力?人民网特邀请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参与过人才规划纲要研究调研的肖鸣政教授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新动向和新要求进行深入解读。

  10项重大政策和12项重大人才工程是《纲要》的亮点所在,在肖鸣政看来,《纲要》提出的10项重大政策里面,第二大政策“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第三的“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第四的“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这三大政策都跟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内容密切相关。还有《规划》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当中,第二大工程——华夏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计划,第四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第十二项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这三个工程也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之所以“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肖鸣政说,因为目前就业当中暴露出一个问题,教学培养和我们企业的需求是两张皮。有些岗位招不到人才,有些岗位来应聘人才又相对比较多。这一方面可能是信息不到位。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目前大学生培养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按照学科的优势去设置学科、设置课程,可是企业需要用的一些具体与专门的方法技巧,这些具体的与专门的方法技巧可能是大学学科中没有设置的。实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可以针对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这一点应该是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当然,现在会在学科里面增加一定应用型的东西,与早期的设置目录还是有些区别的。

  在“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部分,纲要提出,工资、职务、职称向基层倾斜。肖鸣政指出,大城市发展机会肯定比边远地区多,这是一般人的概念。因此基层待遇导向很重要,工资上拉不开距离,导向性不够明显的话,流动政策的实施难以保证。同时,我们要考虑边远地区评职称不能和内地一样的要求,评职称要适当降低一点标准,但是具体怎么降,我觉得可能还需要研究。

  肖鸣政认为,这次在人才纲要里比较明晰地提出了“从基层选拔公务员”,这一点很重要。“过去说过,但是没有明晰化。我们应该有这么一个政策导向。过去是直接从大学里面招公务员的,现在比例正在逐渐缩小。与此同时,由西部、由基层招考上来的公务员比例应该加大,这个导向是非常有效的。中国向来崇尚学而优则仕,我想,这几大政策如果落实的话,是能够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产生一定效果的。”

  “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中提出对企业接纳实习生要给政策补贴,投融资上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肖鸣政结合现实问题补充提醒:“现在制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因素还不少。其中很大的一个就是实习生的住房问题。因此,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想法很好,但在落实过程当中,还真的要花很多的精力把它做实。”

  肖鸣政对于纲要提出的“知识参股”十分看好。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十六大报告里面曾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没有针对大学生来讲。这一次纲要在以用为本的方针指导下,提出知识可以入股、参股。“有些人说我有智慧,但没钱;有钱的人,比如煤老板,说我有钱,但没有地方投,我看好你这个想法、你这个点子、你这个技术,我可以给你投资。”所以,“知识参股”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此外,纲要里面提到的“加强创业就业指导”,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重大工程里面提到华夏英才开发计划,肖鸣政透露这个实际上旨在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将来搞一些英才培养基地。“每年从大学生中筛选优秀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高层次就业能力。”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也都明显体现出以用为本的方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群体 筛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