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我们不应该再把他们叫农民工,而应该称为新市民。”12月20日,甘肃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再就业与创业扶持政策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有专家提出称“农民工”为“新市民”的倡仪。研讨会上,由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和多家机构合作,对兰州、庆阳市区和农村,平凉市区和农村、陇南农村作为调查点,在今年6月至8月份,对700多人进行调查后形成了一份“关于甘肃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对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受教育程度、求职、婚姻、收入状况等领域作了全方位剖析。
现象篇
整体素质上升45.58%是初中生
在这份报告中,涉及被调查者共计718名。其中,教育程度板块有效问卷为713份。“新市民”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到总体的45.58%;其次为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到23.70%和14.45%。此外还调查到了一些经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市民”,从比例上占到了调查样本的8.13%。
由此可见,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市民”出现并占据一定比例,“新市民”群体正逐渐出现分化,且整体素质有上升趋势。
八成以上的“新市民”有活干
工作状态分布调查显示,有84.9%的“新市民”有工作。在职休假或者学习等情况,因上学、参军、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目前没有工作的比例占到2.4%,另有12.7%的被调查者目前因其他原因没有工作。这种情况说明,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市民”中绝大部分能够找到相应的事来做,即使他们可能无法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回家务农也是返乡“新市民”的一种选择。
调查中,出现年轻的被调查者因为务农收益低,宁可没事做,也不愿意务农的情况,这说明青年一代“新市民”和他们父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从未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
年轻“新市民”不愿意回农村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都有外出务工经历,其中在2008年没有外出务工的占28.3%,外出务工的占71.7%,从个人特征上来看,两者在性别分布上的差异近10%,女性没有外出务工的达到33.3%,而男性没有外出务工的为24.1%。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被调查者在年龄上略低于没有外出务工的被调查者,在受教育程度上也略高一些。
这表明,大部分“新市民”尤其是年轻的“新市民”,在面对不利的经济形势,依然愿意留在城市,不愿意回到农村去。
建议篇
让农民工“市民化”
“想出去见见世面,找机会好好发展”和“想让家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都是我省”新市民“选择较多的选项,这也凸显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未来可能不会回到农村安家。
我省外出务工的被调查者(700多人)中有76.6%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农民;有10.2%的人认为自己一半是城里人,一半是农民;有2.8%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还有10.3%的人认为说不清。
报告建议,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提上议事日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只有扫除了表象上的障碍,才能够改变”新市民”对自身的看法;改变他们对自身的看法,认为自己和城里人一样在城市生活,才能够使得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打破隔阂,不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所以,需要出台完全不同于户籍制度的评价标准,对社会成员加以区分和评价,比如职业标准。
建立扶持长效机制
调查发现,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且积累的财富多用于建房等生活支出,农民工缺少资金的问题较为突出,无论在创业还是在培训中,缺少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和障碍。
建议政府建立扶持农村居民融资、贷款的长效机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民间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推广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府对这些机构应给予支持和补偿,降低他们的经营风险,化解农村居民在培训、创业等方面的资金困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对农民工而言,还需要在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平待遇等方面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调查发现,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中的最大期望,但现行教育体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有诸多限制,按户籍地制定的高考制度更是成为农民工子女无法逾越的障碍,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也说明了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处于难以落实的境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2-21/11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