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四川省绵阳市灾后促进就业成效显著


  四川省绵阳市是“5.12”特大地震重灾区。地震使全市18.78万城镇劳动者、64.46万农村劳动者瞬间失业,新产生“零就业家庭”1.4万户,城镇登记失业率达25.11%。就业是民生之本。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就业稳定工作,把促进就业放在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就业政策、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并取得显著成绩。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83.24万名受灾失业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4%。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就业就是抓稳定、抓发展的指导思想,建立完善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劳动保障、发改、财政、人事、教育、工会、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援助联席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严格实行就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就业目标责任状,使就业援助工作真正形成了政府统一部署、领导亲自负责、部门积极配合、各级齐抓共管的机制。

  二、抓政策推动,强化工作动力。一是“5.12”特大地震后,及时制定出台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将城乡受灾失业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二是金融危机暴发后,制定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等政策,对农民工回乡就业、自主创业的给予政策扶持;对参加了失业保险的企业,给予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岗位补贴范围等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三、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一是围绕抗震救灾抓培训。针对灾后应急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培训阵地前移,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开设流动帐篷培训班,积极开展短期岗位培训,帮助受灾失业人员掌握基本技能尽快就业。二是围绕灾后重建抓培训。针对灾后农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用工需求量大的情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举办建筑、电工、焊工、钳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为灾后重建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三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培训。各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灾后产业发展,整合培训资源和资金,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让企业“用得上、有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灾后,全市共培训受灾群众20247人。

  四、抓渠道拓展,增强吸纳能力。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灾后,市政府出台了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具体政策,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卫生防疫、安全保卫、废墟清理、堰塞湖险情观察、心理辅慰、劳动保障协理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灾后,仅公益性岗位就安置受灾失业人员3.04万人,解决“零就业”家庭7630户。二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吸纳持《就业援助证》人员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200元;对企业吸纳持《就业援助证》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照企业实际缴纳部分的全缴予以补贴。三是灾后重建就地就业。灾后全市有45万户农房需要重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行政导向作用,帮助受灾群众树立本地务工也是就业的理念,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房建设,实现就地务工、就近就业。据统计,全市灾后有10多万人在本地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四是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受灾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灾后,全市共有6.71万人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13.8万人灵活就业。五是对口援助转移就业。北川、安县、平武、江油四个县市积极配合对口援建省抓好受灾群众转移就业工作。仅去年,全市转移到对口支援省就业3098人,超额完成中央下达目标任务。六是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灾后,组织、劳动保障、人事、教育等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帮助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组织部门通过选拔选调生、选聘大学生村官解决了1433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人事部门通过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招录机关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解决了2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门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农村特岗教师解决了4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强化 群体 清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