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与农闲打工挣钱、农忙侍弄庄稼的父辈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不会干农活,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生活”。
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市持暂住证生活的外来人口大约有近百万人,虽然最新的《济南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降低了大中专毕业生落户门槛是济南户改的一大突破,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和在城市与农村间游离的现实,让他们成了一个异常尴尬的群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返乡潮出现后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里待不住 城里留不下
20 岁的农民工石茂社来自江苏,过去在广东、河南等地打过工,去年底回村。经朋友介绍,没过完年就揣了300 多元钱到济南找工作。他说:“既然出来了,就再也不会回农村了。”石茂社坦言:“我是农民,可又不会种地,连犁把都没有摸过。在外面待惯了,觉着农村生活太单调了。”
因为没有技术,他求职屡屡碰壁。他和同村的5个小伙子结伴在济南市几个人力市场已经找了一个星期的工作,仍然没能就业。
19岁的农民工黄勇说:“去年我在一家火锅店打工,每月给900块,一天下来要干12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不干了。可现在去应聘的工作,比原来的工作待遇还差,待遇好的咱又不符合条件。”济南市人力市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有很多这样的小青年,高不成低不就。一方面企业招的技术工干不了,市场有30多家企业在大屏幕上打广告招工,还老是招不上;另一方面服务类的岗位年轻人也不愿意去。”
记者调查发现,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心态比较稳定,他们一般选择回乡务农,或者在近处打打零工,活累、工资低也能接受。而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愿意留在农村,即使没有把握,也是漫无目标地奔向城里。工资低活累他们不想干,好工作又找不到,于是处在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工作超负荷 有病“硬扛着”
董爱民来自河南林州,在老乡中,他是最早出来打工的。上世纪80年代就跟随县里的建筑队到济南打工,“走南闯北”超过 20年。
只有小学文化,没什么技术,虽然才40多岁,但他已经算是“高龄农民工”,董爱民所在的是林州老家的一个建筑队,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工”,手下有四五个“小工”。
每天在工地上至少要 10 个小时,除了干活,大家就是聊天、睡觉。“请假都要扣钱,所以没有特殊的事就尽量不外出。”
由于常年在外地打工,不少农民工错过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时间。“工友们生病,一般不到医院,主要是怕花钱,都‘扛着’,实在不行了就自己到小诊所买点药。”
现在董爱民夫妻俩每月的收入有2500元左右,每次发完工资,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开支外,两人总是把一多半寄回老家,供孩子上学。
增强竞争力 为梦想着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为建筑业、服务业,其中“80后农民工”更倾向于IT 业、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及其相关行业。他们更加憧憬城市的生活,希望融入城市。他们很难同父辈一样,回老家,寻求土地带给他们的安稳。
有专家建议,当下政府要做的,除了在培训上做文章,还要鼓励他们自强发奋、提高技能。毋庸置疑,农民工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这种贡献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将自己固定到低文化层面,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倒闭,农民工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因此,政府要放远眼光,着力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角色,二代农民工大多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易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如何让他们融入城市,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城市建设,事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8-06/11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