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土政策”发挥大效用
7月9日上午,笔者在晋北广灵县南村镇“养丽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采访了返乡农民工高养丽,他正在种植基地组织合作社的农户收获黑木耳。他们今年共种植50亩黑木耳,长势喜人。高养丽指着大田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对笔者说,保守估计每亩纯收入7000元。
7月10日上午,笔者来到怀仁县云中镇城内村村民温来喜的蔬菜大棚,温来喜一边摘着茄子,一边告诉笔者,他返乡后,拿上政府补贴,发展了日光节能温室。如今已经收获一茬西红柿,又赶上今年蔬菜价格好于去年,仅大棚一项就可为他带来3万元的收入,基本能够挣回投资。
7月11日上午,笔者来到从天津返乡的应县金城镇东关村农民米玉兵的花卉大棚。他的鲜花已销售到京津等大城市,收入很可观。米玉兵说,他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自筹资金50万元,整合了别人废弃的蔬菜大棚。他靠自己在天津5年的鲜花种植和销售经验,逐步带动当地返乡农民和闲散劳动力80人,分批建成130个花卉大棚,形成了规模。为了支持他们的发展,应县政府已将花卉种植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帮扶。
笔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山西,几乎每一个县都制定了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回乡的农民都在当地政府的“土政策”支持下,在农业产业内部找到了合适的增收渠道。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土政策’的作用,在农业内部创造条件吸纳劳动力。”这是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在年初山西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他提出,农业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拉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就业能量。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山西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地引导农民走向以创业促就业之路,在农业增效中实现了自身增收。
广灵县县长郭占宝对笔者说,他们曾几次到东北地区考察,今年年初,他和各乡镇的领导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参加了牡丹江市组织的木耳交易会,对方先是质疑他们的来意,后来为他们学艺的诚意所感动,毫无保留地带他们参观了科研、种植、销售等基地。回来后,广灵县委县政府根据该县的气候特点确定了大力发展菌类种植产业———“东菇西耳”战略。县里还出资请来菌类培植专家、黑龙江林科院柳盘山教授作为县里的技术顾问。
为了引导和带动农民参与到这项产业中来,广灵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项“土政策”:机关干部到村里租种农民的地,每人种植半亩示范田,按单位组织实施,机关干部不能只号召,还要身体力行让周边农民看到种植木耳和百灵菇的直接收益。为打消机关干部的顾虑,广灵县委县政府还统筹每个菌棒收益的2分钱作为风险基金用于他们示范的保障。
郭占宝对笔者说,对农民则采取自愿原则,只要种植木耳和百灵菇,政府就负责协调贷款并贴息,这几年广灵县已有甸顶山、北野等8个成熟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公司,县里同时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农户进行带动辐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安置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当笔者问到,假如产品滞销是否会给政府带来麻烦时,郭占宝说,日前,广灵县和木耳生产大县黑龙江东宁县已结为友好县,起步会依托东北市场为广灵的产品找到销路,如果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广灵还要建立自己的批发市场,届时政府和百姓的钱袋子都会可观。
坐在基地前搭建的简易房里,高养丽对记者说,他就是在这个政策的感召下动了心思的。他原先在本县天鼎公司打工,去年失去了岗位。去年12月,他和自己的二叔高威联合其他24户农民,依托86亩土地入股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得到130万元的贷款,并享受到县里贴息等优惠政策。
高养丽兴奋地对笔者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保障是,甸顶山林牧有限公司对他的合作社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帮扶,对他们有偿提供液态菌液、菌棒,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淡季时产品包销。村民们以前种植豆角每亩最多也就三四千元的收入,现在在周边打零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活儿,眼见他们的食用菌种植这么发财,大家都有了合伙的打算。前景这么看好,他们的合作社今年准备扩大到200户,让乡亲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淘金比在外打工更让大家踏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7-15/11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