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南来北往。这一年,他们的春天在哪里?
这一年,中国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周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寒流阵阵。2004年前后诸多地方出现“民工荒”,而今年却现劳动力逆流。
让人意外的是,在农民工找工遇困的同时,不少企业打出大量招聘技工的牌子,却鲜有人问津。二者的反差说明:工作岗位是少了,但需要特定技能的工作岗位却依然空缺。
由金融危机而衍生出的就业难题,同时也暴露出当下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劳动力需求的结构随着产业升级而不断优化,“洗脚上田”的农民工能否适应劳务市场的骤变?
要回答“农民工的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或可从这一反问中寻找答案。
在一系列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从中央、省到地级市,都成为了共识。日前,中山启动外来工素质提升工程,计划3年内全员培训全市140万外来工。我们可以期待,3年之后,在外来工技能提升的同时,他们由农村融入城市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在周围一片鼾声中,42岁的陈观来脑海里仍浮现着课本里的理论和公式。已将近4年没正式参加工作了,陈观来希望知识能让他打破失业的困局。
据统计,目前中山约有140多万外来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学历不高,谋生手段单一,就业能力较弱。金融危机削减了就业岗位,他们自然成了容易“受伤”的人。主动参加技能培训,陈观来显得更具忧患意识。
其实,早在中山外来工素质提升工程启动之前,提高外来工技能的工作早已在中山开展。2008年9月,省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落户板芙镇。当时,只有本地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才能免费参与培训。如今,这一利好已迅速覆盖了整个外来工群体。
提升农民工生产力,既是缓解就业压力之策,也是中山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从这种意义上讲,今天的培训,是为明天储备人力资本。”专家如是表示。
陈观来也很想知道,即将结束的一个月培训,会给他的未来带来什么?
1 培训机构冷落的背后
农民工更关注眼下收益,而不愿投入时间和金钱去接受培训
如同流水一般,在位于板芙镇的游龙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培训学员走一批,又来一批,培训期只有短暂的一个月。
这个省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并非想象中那样热闹。
游龙培训基地本来是要建成为附近工业区的生活配套设施的,2008年,由于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决策者决定将物业改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经营半年来,偌大的校园仍鲜有人进出。物业公司的总经理黎锦煜常常思索,这里什么时候才能旺起来呢?
目前,该基地有粤茂学校和技能培训中心(中山高级技工学校)两个培训点,至今共招了三批培训学员。第一批约200人,第二批约400人,第三批约200人。下月将迎来第四批学员,估算130人左右。
然而,该基地占地60亩,可容纳3000多学生上课。如此大的场地,每月开支将近20万—30万元。这让黎锦煜十分头疼:“如果未来招生情况还不理想,考虑将部分宿舍外租给企业作为员工宿舍。”
这一经济账折射出,目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识普遍不强。中山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王新会告诉记者,每期培训之前,各镇的劳动部门都会花很大力气去宣传,好不容易才把富余劳动力拉过来参加培训。
王新会表示,部分农民工自我提升意识不强,主要是自我认识不到位,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这使得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而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
在中山,各种规模的培训机构有数十所,部分课程因为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课的现象很常见。早在中山外来工素质提升工程启动前,中山已开展对农民工免费培训工作,不过该福利只限于拥有本地或省内其他地级市农村户籍的人口,外省的外来工暂未享有这一权利。“符合条件的不想培训,而想培训的又没有资格。” 王新会说,这给农民工的培训工作造成了浪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3-20/1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