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告捷


全国“三夏”作业转型升级中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告捷,机收率达95.5%,创历史新高。作为农机化突飞猛进发展的见证者,本报报道过“三夏”中因收获机械不足导致的截机事件,见证过浩浩荡荡的跨区作业队伍,也分享过机手们歇人不歇机、当年购机当年回本的喜悦。当收获机的保有量达到一定程度,“三夏”作业开始悄悄地发生质变:收小麦不再是农民挥之不去的痛,农机管理部门也不再心急如焚、如临大敌,与“信息、质量、绿色”等有关的各种变化开始成为“三夏”作业的主旋律。

笔者对比数据发现,最近五年来,“三夏”作业投入机具的数量由2014年的55万台增加到2018年的63万台,但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数量相对稳定,这说明随着收获机械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长距离跨区作业越来越少,跨区作业相对稳定,特别是随着农机合作社在“三夏”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越来越凸显,订单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机械保有量增加、跨区机收组织化程度提高相对应的,就是麦收的进度一年比一年快,每年的进度都比上一年同期提前一到两天,为夏种赢得了农时主动权,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五年来,小麦的机械化收获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共完成机收面积2.87亿亩,机收率达到92%,2016年机收面积过3亿亩,到今年,机收率达到了95.5%。与麦收进度相伴的是夏播进度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夏种机械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机播水平也水涨船高。2016年“三夏”期间,全国投入玉米播种机152万台,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93%。

在收获机械已近饱和、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各种数据的变化其实不再出现大的起伏,真正的变化来自于“三夏”作业的内涵出现了质的飞跃。

在2016年以前,“三夏”作业更多地注重机具的投入量、麦收进度、作业水平、作业市场秩序以及合作社的作用和农机管理部门的保驾护航。但在2016年,在强调这些内容的同时,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互联网+农机”开始崭露头角,秸秆的综合利用开始提上议程。当年,雷沃重工、中联重科等农机企业首次开启“互联网+维修”的服务模式,联合收割机用户通过手机扫码等方式,就可及时获得一对一的售后人员技术服务。各地积极推广“农机直通车”手机APP,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实现了农机手和种植户的点对点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不少农机手找活更加方便,机务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提升了“三夏”作业的技术含量。各地也开始探索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推广机收机播“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了收、播、压茬同步进行;一些省份拿出专项资金对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给予作业补贴,还有一些省份探索将秸秆作为饲料、燃料、造纸原料等。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既是“三夏”作业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也是农机化行业顺应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

到了2017年,农业农村部首次提出了“五型三夏”的概念,对“三夏”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质”的要求,要致力打造信息、质量、绿色、平安、暖心“三夏”,从作业的技术含量、作业的质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身安全的关注、对人性化的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给“‘三夏’作业”这个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到了今年,“五型三夏”向更深层次、更具体、更细化的方向发展,收获机械变得更为智能,“智慧农机”“智慧农场”让我们看到了更为精准化的“三夏”;各种精准高速播种、变量施肥、施药、灌溉等绿色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开始出现,各省集成推广的绿色生产技术通过示范县、示范合作社或示范片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意义上的“三夏”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一个新的充满高科技的智能化、精准化的绿色“三夏”正大踏步朝我们走来。(孙红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收获机械 小麦 综合利用 组织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