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着力落实责任,促进了农机化安全发展。以“落实安全责任、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安全知识、建设平安农机”为重点,在全国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农机安全事故处置应急演练等活动,各地开展现场宣传活动1.7万余次,营造了重安全、懂安全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相关负责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法治观念。采用用户调查与安全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在用微耕机、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产品质量调查,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创建“平安农机”,新推出一批示范县、示范岗位标兵,巩固“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厉打击违规上牌行为,举办农机监理法治建设和执法培训,强化监理干部依法行政意识。督导各地落实农机监理惠农政策,进一步推广免费监理的经验做法,全国农机牌、证、检三率超过70%。2015年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均同比下降20%以上,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五)着力政策创设,拓展了农机化发展支持渠道。国务院将现代农机装备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为提高国产农机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开辟了新途径。支持适宜地区统筹一定比例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于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各级财政累计安排补助19.5亿元,积累了大范围实施农机作业补助政策的经验。在新疆、广西开展了大型农机具金融租赁贴息试点,开辟了金融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新途径。积极争取将机耕道、全程机械化技术中试基地及科学观测站等纳入“十三五”相关基本建设规划。各地加大了政策创设力度,湖南省每年财政奖补建设一千个较高标准的农机合作社,山东省每年安排4000万元在全省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甘肃省将4500万元省级购机补贴资金拓展用于示范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四川省投入9500万元建设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江苏省开展农机综合保险。这些新的探索,极大丰富发展了农机化支持政策体系。

2015年农机化持续良好发展态势,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确保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有关农机化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主要表现在: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保有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3倍、1.75倍和2.1倍,小型拖拉机占比持续下降,粮食生产环节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水稻种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超过40%、63%,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棉油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机化科技迈出新步伐,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农机农艺融合成为广泛共识,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加快应用,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纵深发展,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加快拓展,各类新型主体不断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合作社超过5.3万个,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提高农机监理“三率”水平、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三大安全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农业机械化成为“十二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持续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投入,有力促进了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在工作中做到“五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从“三农”全局出发谋划农机化发展,主动入位、积极作为,不断巩固拓展农机化的地位作用。二是始终坚持遵循农机化发展规律,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推进农机化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始终坚持完善强化农机化政策手段,有效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不断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提高机具使用效率效益。四是始终坚持机艺融合、造用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技术集成,不断破解农机化技术瓶颈。五是始终坚持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工作方法,聚焦主要作物、关键环节,上下联动、集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开辟农机化发展新局面。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强化 拖拉机 整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