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哈尔滨合作社遭遇“成长的烦恼”


:李天池

从2007年7月1日至今,8年的时间里,黑龙江省哈尔滨农民专业合作社始终在发展的轨道上一路前行。

近日,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黑龙江省哈尔滨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问题依然存在,经营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是很多合作社“成长的烦恼”。

那么,冰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究竟如何?怎样才能摆脱束缚,快速成长?

8年闯出合作路

在呼兰区金山农机合作社,笔者看到210马力的中耕施肥机正在田间施肥,村民老刘介绍:“多亏了合作社,把土地成亩连片‘聚’在一起,这大型机械才有了用武之地,而我们可省老事了!”

5户农民、1200亩土地、1000万固定资产、几台大型的农机设备,在2010年合作社成立之初,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当时想法很简单,我们就是想聚合到一起,让土地连成片,让大型农机设备真正‘动’起来。”说到创社初衷,合作社理事长刘福全如是说。

通过取经学习和自身发展,合作社逐年壮大。周边4个村1785户村民带3.16万亩土地入社,固定资产2300万左右,仅大型农机设备就达到50台(套)……合作社在不断壮大,入社农民的收益也在增加。一位合作社的社员说:“一亩地比以往多了260元的收入。另外现在地都是合作社种,我们可以给社里打工,也可以出去打工,收入又多了一笔,年底还有分红。”

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调查显示,哈尔滨合作社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注册资本总额达13986万元,平均注册资本总额达466.2万元。其中:注册资本达500—1000万的合作社有10家,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以上的合作社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哈尔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哈尔滨农委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站长王广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哈尔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截至目前全市合作社已达6269个,近8年时间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越来越规范和健全。

从“小”到“大”不容易

8年的时间,哈尔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诸多原因也束缚了其快速成长。王广普说:“目前,哈尔滨成规模的合作社的确不多。”

哈尔滨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凝聚力不够。受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等条件限制,多数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调查结果显示,合作社吸纳入股农户在50人以下的占70.0%;吸纳入股农户在50—100人的占16.7%;吸纳入股农户在100—300人的占6.7%,吸纳入股农户超过300人的仅占6.6%。调查还显示,当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缺少资金时”,96.7%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资金,认为不缺少资金的仅占3.3%。当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取得金融信贷资金扶持时”,7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得到金融信贷资金扶持,显然缺资金、贷款难、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笔者曾多次参加在哈尔滨本地召开的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哈尔滨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合作社到广州、上海等地参加展会,笔者也多次跟随。深入了解中,笔者发现哈尔滨大部分合作社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特色。而品牌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无形资产,对确立经营特色以及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目前,哈尔滨合作社具有知名品牌的寥寥无几,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调查数据也显示,73.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自己注册的品牌。

此外,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处“硬伤”。哈尔滨合作社法人多是农民和村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知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和现代化管理经营的需要。然而,实际上人才与合作社之间一直存在“双向”选择困难。很多合作社并不愿意花高价聘请人才,而一些专业人才因为薪资、工作环境等因素不愿到农村基层去。

内外兼修”路更宽

面对诸多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哈尔滨政协委员刘清泉认为,哈尔滨应加大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鼓励社员积极开展融资,吸纳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入股,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合作社自身应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利用哈洽会、广交会等国内有影响力的产品交易会,让自己产品走出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规模小 施肥机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