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存贵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功完成了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跨越,农业发展方式成功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机化水平正处于中级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进入了主攻全程化、推进全面化的新时期。重新审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变生产方式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进地靠农机。从农业发展的提升过程来看,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进步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省工、省时,而且节本、增效。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仅深耕深松作业一项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比传统耕作减少4道以上工序,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可实现“少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的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据测算,“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通过实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可为畜牧业加工饲草4000多万吨,生产造纸和轻工业建筑材料500多万吨,以秸秆为基料生产食用菌20多万吨,为农民实现增收500多亿元。鉴于当前土地产出率不可能无限提高,农产品价格不可能、也不允许大幅上涨等原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有力工具,对推进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市场起到协同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正在由传统种植业向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领域延伸。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果商品化处理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等机械装备、设施正逐步普及应用,在提升农产品品质、减少过程消耗、调节上市时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拓宽服务领域 增加农民经营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拓宽了服务领域,培育了农机市场,增加了农机户的经营收入。农机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村大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是靠农机发家致富的。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省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已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网络,区域性农机作业市场开始形成和逐步扩大。截至2012年底,陕西省农机总动力达2350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0万台,农机户110万户,实现农机综合收入100亿元,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跨区机收活动,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品牌工程”,是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加速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状况,使得农业生产对强壮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据测算,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个劳动力,1台大型挖掘机可替代500—600个劳动力,农业机械在耕田、插秧、植保、收获、运输等高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农民在下降,新型农民急剧上升,农机手成为种地主体,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12年,陕西全省外出务工农民达到622.9万人,外出务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3-9-3/23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