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那一年,麦收还没有机器


白璐

“春争日,夏争时”,进入芒种之后,我国各个小麦主产区相继进入大忙时节。在麦收一线,记者本想捕捉“三夏”田间印象,但在走访途中却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三夏”封存的历史碎片。

在田间地头,我们见到了很多的跨区作业参与者,他们有的是参与机收作业十几年的老麦客,有的是年过七旬却从未操作过农机的老农民,还有的是农机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曾经或现在都是“三夏”的主角,在历史的轮盘中,主角们交替登场,共同见证了“三夏”发展史上的点点滴滴。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他们所经历的“三夏”故事,共同分享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和深藏心底的声音。

 

6月7日,河南省新乡市下着小雨,田间的收割机仍在潮湿的田间作业。记者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正在作业的机手们,据说他们在农忙季节一天的作业利润可以达到2500—3000元,若停机与他们交谈一段时间,不但影响了今天的收获进度,还会耽误他们1小时百余元的收入。

随即记者来到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乡新店村,准备探访当地一位农机大户郭国领。走在田间小巷,看到周围闲暇攀谈的尽是一些老汉与妇孺,忽然想到或许不该选农忙时间来拜访这位农机大户。正如所料,留守家中的只有郭国领的老父亲郭老汉。

郭老汉告诉记者,他今年七十五岁,家中有三个儿子,最大的52岁,小儿子也已经38岁了。用郭老汉的话说,三个儿子的工作就是帮人收地,个个都是老麦客。

郭老汉站在自家门前一边踱步一边说:最近一段时间是儿子们最忙的时候,村里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就帮别人种地收地。过去的这个时候孩子们早上5点就要出门帮别人作业,后来机器换了一拨又一拨,新机器速度快就不用那么早出去了。今天早上8点左右才出去,晚上基本上9点左右才回来。在郭老汉的言语间,记者发现其实这位老人并不懂这些现代化的麦收工具,在他的理解中,农机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开到驻马店甚至是河北省收麦子,另一方面是再也不用拿着镰刀一年只收自家的15亩地了。

郭老汉自称是个“三不懂”农民,“不懂政策、不懂机器、不懂服务”,但他觉得自己比他的儿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机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郭老汉说:“家里一直都是15亩地,世世代代靠收麦子过活。我年轻时候没用过农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拿着割刀下地收麦子,15亩地要用上20天,这还经常收不完,收不完也就不收了。”后来郭老汉上了年纪,把自家的15亩地分给了三个儿子,从分地时候开始,儿子将第一台收割机开进家中。那一年,郭老汉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用20多天才能收割完的15亩小麦,如今只用几个小时就收完了。

郭老汉说自家是村子里第一个买农机的,当时老人觉得机器贵,只有儿子坚持买,现在回想起来老人一直感叹:“儿子真是有本事,当时硬是给买下了,买了以后就能帮村里人收麦子了,很快就回本了,后来又挣了很多台机器的钱。”购买农机一年后,老人从最初的犹豫变成了鼓励。现在郭老汉谈到自己“退休”时很是开心:“过去对自家的15亩地还挺知足的,后来觉得真的没多少,每年都不会太多去想收自己家的麦子,儿子们主要都在收别人家的地。我不会开机器,所以早就不干了!”

据了解,在许多农村地区,从众现象尤为明显,一个村子有人买农机挣了钱,不少村民也会跟风;一个村子若有三台同一品牌的机器,这个品牌在这个地区一定会有非常好的销路。在郭家通过农机作业挣到钱后,村里有几户人家也陆续买了机器,郭老汉很高兴成为新店村的农机带头人。

记者了解到,郭老汉的三个儿子很是精明,心里早就算好一笔账,外出打工与田间作业的收入孰多孰少?田间无闲日,耕种收轮回交替,若是到了“三夏”这样的忙时,一天的收入能抵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记者离开之时,郭老汉一直追送到村头,意犹未尽地说:“过段时间儿子们还要往北走,等河北的麦子熟了他们就过去,今年没有往年去的远,但是联系好的还要过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芒种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