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锦耀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重要报告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报告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我们党指导“三农”工作理论政策的创新、丰富和发展。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实施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完成了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跨越,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成功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是2002年1.69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增幅相当于之前35年总和。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我国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阐述,标志着我们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认识的新飞跃。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是用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武装农业的技术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机制造业属第二产业,农机作业服务属第三产业,其服务对象是第一产业,农业机械化横跨一、二、三产业,是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代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和引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才能解决好“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如今亿万农民更加渴望有尊严的生活和有体面的劳动,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植养殖意愿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已经并将继续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既令人鼓舞,又催人奋进。农业机械化要在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到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要进入高级阶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左右。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重大进展,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为重点,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落实完善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2-12-4/228869.html